循環產業

循環產業

產業從線性經濟轉型到循環經濟並非一蹴可及,但有跡可循。基金會整理出各大產業導入循環經濟的作法和提升資源使用效率的減碳數據,啟發更多企業探討轉型循環經濟的契機。

全球有超過十億人從事農食產業相關工作,包含種植、加工、包裝、運輸、銷售、烹煮等方方面面,構成龐大的食物系統。如此龐大的產業人口,農食產業甚至被認為是「世界最大的產業」。但隨之而來的是,地球上大量的資源都用以維持農食產業發展,50% 的可居住地以及 70% 的淨水被使用於生產食物的農業,並在過程中排放大量且多種的溫室氣體。

了解更多

2015年,全球紡織品排放了12 億噸的溫室氣體,背後是層層供應鏈的製造活動。在跨國供應鏈分工下,平均每件衣物經過了 1,900 公里的路程才到消費者的手中。隨著快時尚的發展、中產階級成長帶來更多的衣物需求,讓紡織品的製造在 2000 年 到 2015 年之間成長了 2 倍。如果繼續以大量製造、消費方式發展下去,預計到 2050 年全部的衣物銷量將達到 1.6 億噸。在控制升溫不超過2°C的情境下,2050年以前單單紡織業就會佔據全球可容許排放量的 26%。

了解更多

全球有 50% 以上的天然資源皆用於建築業,其溫室氣體排放佔全球的 37%。​在歐洲,營建產業更是能資源耗用及廢棄物產生的大戶:50% 的原生物料、50% 能源、30% 水的耗用、產生 30% 廢棄物,並且是 40% 的碳排來源。但依目前的設計方式,僅有 3-4% 的營建廢棄物能回到建築物本身再使用。因此包含荷、法等國的國家循環經濟政策都將建築業列為首要轉型產業。

了解更多

汽車產業是高排放的重工業之一。汽車的製造和使用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約10%,使用了大量的鋼鐵、鋁、塑膠等高排放材料。

隨著人口和中產階級的增加,世界經濟論壇預估到 2030 年,全球的運輸需求將成長為 70% 。繼續沿用線性經濟-大量製造、大量販售的營運模式,2030 年汽車數量和碳排放量都將成長 70%,和淨零減碳背道而馳。事實上,在法規要求、消費者需求改變的推力下,汽車業正在展開一波循環經濟轉型變革,促使製造商朝向零廢棄、零排放的目標,發展出新的營運模式。國際汽車產業運用資源循環策略來擘劃淨零藍圖,不僅要減碳更要開創出新商機,是台灣汽車產業鏈需要掌握住的趨勢。

了解更多

2020 年全球約有 2-4% 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於資通訊產品。為了降低資通訊產品在整個生命週期的排放,歐盟執委會在 2020 年三月發佈「循環電子產品倡議」(Circular Electronics Initiative), 加強要求在歐盟境內販售的電子製造商,必須增加產品的使用壽命、可維修性、以及可回收性。同年底,歐盟首先針對筆電和手機的電池,要求企業的產品設計須能讓使用者能自行更換電池。預計接下來還會增列更多促進資源循環的要求,例如能源效率、可維修的部件比例、使用壽命等,並延伸至其它產品。

了解更多

運用循環經濟的思維在農業、食品加工業等產業中,整合產業動靜脈夥伴,將資源有效運用以達成封閉循環,稱為「產業循環化」。同時,資源在產業系統循環過程中,會創造新興產業崛起,稱為「循環產業化」。沼氣就是極具「循環產業化」潛力的一個產業。經過我們的調查分析,台灣每年有超過2,000萬公噸的有機資源。只要回收一半,就能為經濟、環境與社會帶來多元效益。

了解更多

二戰過後的塑膠工業開始蓬勃發展,研發成為具有不同性質功能的各種塑膠。從早期用來替代象牙的賽璐珞、製成衣服的人造纖維,或者各式各樣的產品與包裝,塑膠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無所不見的材料,一年全球的塑膠的生產量已經超過 3 億噸。

塑膠擁有各種的特性與功能,有的能夠協助我們把食物保鮮,有的能夠協助我們把車輛變得輕巧節能。但是絕大多數的塑膠,都是由化石燃料製成,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碳排放。超過 40% 的塑膠只被使用一次就被丟棄,造成了全球嚴重的廢棄物問題。

了解更多

太陽能板生命週期約二十到三十年,在我們這一代使用的太陽能板,創造了再生能源,卻也留給下一代龐大的廢棄物處理壓力。2050年台灣將產生超過一百四十萬公噸廢太陽能板,全球更將累積超過7千萬公噸的廢棄量,各國政府皆積極的尋找將廢棄太陽能板轉變成有價資源的方法。以循環經濟思維,改變「商業模式」與「產品設計」,太陽光電產業可以是一個資源高度循環,且與社會和諧共好的產業。

台灣擁有太陽光電產業鏈的製造實力,也有將廢太陽能板回收再生的能力,整合產品設計、零組件製造、模組、維運、再製造、回收等業者,可以讓太陽光電產業所需的資源在系統中生生不息的循環,達成「太陽光電產業循環化」。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