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以來,全球經濟即以「開採—製造—消費—拋棄」的線性、單向模式發展。線性經濟的特性,不僅高度仰賴資源耗用來創造獲利;過程中排放出的大量廢棄物及污染威脅著人們和環境的健康,是氣候變遷、土壤破壞、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問題的根源。隨著全球人口及經濟規模的倍增,許多國家皆認知到無法再依循舊有的方式發展,積極尋求新的發展模式。
循環經濟強調系統性規劃,藉由重新設計發展模式,使工業與農業兩大產業系統的發展能相互合作,促成更多資源得以在產業系統裡循環運用,解決經濟發展過程在社會、環境層面造成的衝突。
因此歐盟、荷蘭、丹麥、法國等區域和國家都將循環經濟視為國家經濟戰略,帶領國家經濟轉型,來降低對原生資源的需求,並且在資源循環運用的過程中,創造出低碳經濟、在地就業、新創領域發展和環境品質提升等多重效益。以歐洲為例,循環經濟每年可為歐洲經濟省下6000億歐元,相當於使產業年營業額增加8%,同時讓溫室氣體排放減少2-4%。
新冠疫情造成全球供應鏈斷鏈危機,讓各國更重視能資源的自給自足,要降低對進口的依賴,發展具韌性的經濟模式。像是歐盟在疫情重創中,仍堅持「歐洲綠色新政(European Green Deal)」的推動,主張復甦計畫「下一代歐盟(Next Generation EU)」必須以綠色新政為主軸,強調永續、健康、就業與數位轉型;至少25%預算(約新台幣6.25兆元)用於氣候相關行動,預計將創造一百萬個綠色就業機會。循環經濟正是「歐洲永續投資計畫」要優先投資的項目。
全球發展循環經濟已是必然的趨勢,許多國家皆積極推出各具特色的循環經濟政策、目標和重點產業,希望在新的局勢中搶得先機。
城市相較於整個國家,範圍來得小,更容易設計出能資源循環運用的路徑,並且能透過公民參與,讓民眾一起共創城市的循環願景與行動,是絕佳的循環經濟計畫試驗場域。
城市同時也是全球永續發展重要的挑戰,雖然只佔全球2%的土地面積,但超過半數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且全球75%以上的資源集散就發生在城市裡。預估到了2050年,70%以上的人口將居住在城市裡。因此城市迫切地需要將目前依照線性經濟運作的交通、住商建築、水電和廢棄物處理等基礎建設,改造為利於資源循環運用的模式。
打造生生不息、具有生命力的循環城市,可藉由重新設計物品、人、食物、廢棄物、水、野生動植物和空氣等各式物質流(material flows)的流動方式,透過工業或生物循環,讓資源能持續不斷地被運用,或是回到自然生態的新陳代謝中。結合資通訊科技的快速發展,循環城市建立在「資訊化社會」的基礎上,資訊與知識的連結與流通,能讓都市的發展更具有適應力,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
具自主性
循環知識與技能可提升都市適應與吸收能力。都市裡流動的水、能源、物質被視為珍貴的原料,以減少浪費與汙染。
具適應力
循環城市聚焦在區域上,可以設計出更具彈性的在地型水資源、能源網絡;更容易做到能資源自給自足,能因應突發的衝擊,具有韌性。因此,循環城市的功能性更強大、富生產力且可重複使用資源。同時,結合資通科技的應用,城市會有更好的調適能力。
有活力
市民和企業的創造與創新力量會帶來更多機會。在循環城市中,社群團體、政府等各式組織都能參與其中並受惠。流通透明的資訊,能激起人們更多好奇心和行動,讓社群、政府、NGOs和企業等網絡內和網絡之間,產生更多連結。
繁榮
循環城市重視並創造出多元的價值,這為城市帶來更多獲得新資源和資金的機會。透過資源循環運用,城市能創造在地就業,更好地利用空間,提升人民健康和幸福,增加公民參與和對城市的認同與包容。
使用再生能源
當一個城市使用化石燃料時,這也意味著汙染及低效率。循環城市應使用在地、永續、可再生的能源,減少能源使用並且將廢熱氣、廢棄物和工業副產品做更聰明地運用。
基礎建設及交通運輸
城市內的交通運輸造成許多空氣汙染,進而減損居民的健康及生活品質。基礎設施應以最大化及彈性使用來設計,以因應未來新的需求。交通方面則以共享、重新規劃以實現零排放、零污染。
水資源及營養物質循環
水資源由於量體龐大,適合以最短的路徑循環。在氣候變遷之下,暴雨及乾旱的機率變高,循環城市的設計能吸納儲存過多的雨水,並能在廢水處理的過程萃取回收有用的營養物質。
創造生物多樣性
在循環經濟中一項重要的原則是保存複雜性及多樣性,因為生物多樣性是使生物圈穩定的最重要關鍵。生態系統不應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被犧牲掉。
零廢棄與物質循環
循環城市將廢棄物分類和水的重複利用變得簡單。循環城市中所使用的產品,在當地製造、維修或升級的比重提高。建築中的原物料可被運用來建造新建築物或改造現有房屋。藉由創新的廢棄物加工業者、廢棄物大型製造商與能源消費者之間的合作,讓城市實現零廢棄的願景。
文化社會
循環城市具備多元性與包容性,鼓勵在地循環、創新的同時能創造當地經濟、就業機會等。
要讓未來的城市完全地自給自足、達到自我新陳代謝,就必須使得所有資源的循環能夠最佳化,循環的時間與途徑愈短愈好,因為城市空間有限。同時資源還需要靠後勤系統在城市周邊協助處理,使供需能夠平衡,讓資源達到最有效的利用。
打造循環城市,必須重新確認城市之定位。吸引、鼓勵利害關係人由線性思考轉換為更具循環概念的模式是極大的挑戰,全面的系統性思考是相當重要的。所有城市和政府的團體都需因應循環思考及行動,透明化的合作、雙向學習及分享資訊可帶來新的連結及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