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

效法大自然資源使用的循環生態系思維,「循環經濟」是一套資源可回復、可再生的經濟和產業的系統。相較於線性經濟「開採—製造—消費—拋棄」的模式,循環經濟採行「製造—使用—循環」的模式,透過重新設計、商業模式、提升能資源效率,從源頭避免污染與廢棄物的產生,使用更少資源來創造更多價值。

一顆「蘋果」掉到土裡可以分解成為養分,一支「蘋果手機」丟到土裡卻可能百年不會腐化,甚至造成污染。從「線性」到「循環」,企業可從產品的生產到使用等不同生命週期階段,重新設計資源循環的經濟模式。

這兩大循環,主要可分為「工業循環」及「生物循環」:

工業循環:留住每一份資源

在工業循環中,包含手機、電子設備、汽機車零組件等產品,其化合物、合金等科技和人造物質,最重要的目的是將資源長長久久地運用。產品優先以原形式延長壽命,其次思考如何留存重要零件的價值,真的無法保留時,再透過處理再生回到資源的型態保留在人造系統裡,不隨意散落到大自然之中。為了留住每一份資源,更需要從源頭的材料選擇與產品設計開始規劃。

生物循環:生生不息的資源

相較於工業循環,從土地裡長出的食物、生質原料等生物質,目的並非將資源長久的運用,而是強化資源再生的能力,打造生生不息、零廢棄的系統。生物質的基礎來自健康的土壤,從生產到消費的過程中,善用每一份資源,最終回歸土地成為養分,開啟下一次循環。

在傳統買賣模式下,企業營運/經濟成長仰賴的是「多賣多生產、多買多消費」,比方說一家手機製造公司總期待客戶能在一段時間後淘汰掉舊手機、購買新一代的手機。然而,這樣的模式卻不斷擴大全球的資源消耗量。根據 Circle Economy 估計,每年全球使用超過 1,000 億噸的資源,其中僅有不到 10% 被循環再使用。

欲促成資源循環,關鍵在於翻轉商業模式,生產者從「賣產品」到「提供服務」;消費者則從「購買產品」到「使用服務」

當產品的所有權保留在生產者時,生產者便具備足夠的誘因維持產品的壽命,甚至透過重新設計來增加資源的使用效率,使企業營運/經濟成長不再仰賴大量消耗資源。當消費者將重點著重在產品的使用、而非擁有,便能減少資源成為廢棄物的可能,增加資源被循環利用的機會。

減緩氣候變遷:循環經濟是達成淨零排放的關鍵策略

一個產品從原料開採、材料製造、生產製作、運輸、使用與廢棄,每個階段都可能會產生大量的碳排放。因此欲有效地減緩氣候變遷,除了能源轉型,我們也需要透過循環經濟,改變當前以大量消耗資源、大量販售產品的經濟模式。

優化資源使用

在循環經濟中,獲利能夠與資源耗用脫鉤,並且創造一個資源能夠再生或持續循環利用的經濟系統,減少人類對於礦產與土地的開發需求,也能避免污染與廢棄物的產生,以維持天然資源的存量、生態系統的功能。

促進人體健康及生態多樣性

各種污染物逸散到環境當中,不僅是環境污染,也是資源浪費。因此循環經濟從設計階段就排除有毒、無法循環的物質,並確保在整個產品生命週期的處理過程,不會產生排放與危害,以保障從業人員、人民、以及生態系統內生物的健康。

增加就業機會

透過創新商業模式、各種保留產品與資源價值的措施,循環經濟不僅提高資源效益,也創造了就業機會。據估計,在2030年前循環經濟能為歐盟帶來 70 萬個就業機會,並成為產業的亮點與指標。

推動新經濟發展模式

循環經濟是一個兼顧經濟活動、在地就業、環境生態、能源自主的發展模式。這個資源可以不停循環、再生的經濟模式,讓每個人有機會能夠重新想像未來,讓經濟發展可以和資源的消耗脫鉤,超越競爭,甚至參與制定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規則。

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說:「We can’t solve problems by using the same kind of thinking we used when we created them.」不要想用相同的方式,解決過去解決不了的問題。

過去,我們不停地嘗試解決線性經濟帶來的問題,卻因為受限線性的思維,只在框架內找尋最好的答案,但你是否想過跳脫框架的可能?找到問題的本質,給自己更多「可能性」與「想像空間」。

打破GDP迷思

在線性經濟中所謂的成長,就是一間企業的營收或一個國家的 GDP 的成長。但這卻無法真正地衡量人類重視的許多價值,不管是公平、正義還是幸福。

相對地,循環經濟則是經由設計,讓資源能在產業系統內循環再生,企圖讓經濟繁榮與社會福祉的成長,與環境破壞與資源耗用「脫鉤」,邁向共好共生的未來。

脫鉤:用更少的資源、更少的環境衝擊,創造更多的價值

實現永續發展

不管是經濟成長還是社會福祉的實現,都高度仰賴自然環境。聯合國指出,在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 (SDGs) 中,有 10 項與自然資源高度相關,因此實踐循環經濟就是實現 SDGs 關鍵策略,也是我們對下一代應盡的義務。

循環經濟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