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d
2021/3/19

水電能源危機,正是台灣邁向「淨零排放」的轉機

面對缺水缺電的現象,要適度調整水和能源的價格,同時通盤規劃出一個可長可久的配套政策,如產業輔導、民生福利、循環社會法等等。圖為台北翡翠水庫,圖片提供:林彥廷

氣候危機已經不是特例,而是常態。如果我們缺乏長遠的規劃,缺水缺電的現象,明年、後年、大後年,只會繼續惡化。

數十年來,台灣業者享有世界公認數一數二低的水電費,電力費用平均占業者總營運成本還不到 3%。因此,業者真正關心的其實並不是水電價格漲不漲價的問題,而是水電供應的穩定性。客觀來說,絕大部分台灣業者都有吸收價格調漲的空間和能力。

近期,台灣整個社會為了水電相關議題吵翻天,但政府其實有供給端(Supply)、需求端(Demand)、價格調整(Pricing)三大面向的政策工具,如能彈性和均衡的運用,不但可以有效的凝聚共識,更能化解一些不需要的紛爭。可惜,近幾十年來,政府的水和能源政策多半圍繞著「供給端」打轉,投入大量人力和資金發展新的能源來源和技術,卻忽略了另外兩個關鍵工具。

圖片來源:循環台灣基金會

面對急迫的氣候危機,我們其實有非常多可以立即著力的策略。首先,既有已產出的能源,不論是熱能或是天然氣冷能都應物盡其用,避免無謂的浪費,盡可能地提高使用效率。

而從「需求端」來看,可以從我們用水用電的需求來尋找結構性的減水減碳策略。如在農業上全面檢討農林漁畜禽的耕作養殖方式、對水電需求的影響,重新規劃低耗能的養殖灌溉系統。像是現代化養豬場規劃,改變了傳統豬舍的設計,讓每頭豬平均每日用水從30公升減少到5公升。在工業上,也應著手將一甲子來代工製造的高碳產業結構,轉型為低碳、知識、服務型的產業結構。

再來,外部成本內部化以及使用者和污染者付費原則是無法迴避的大趨勢,政府可以考慮「調漲價格」,將外部成本內部化來達到供需平衡,發揮市場的自我調節功能,加速提高投資「低碳能源、截水截能、儲水儲能、節水節能」產業和其相關科技的意願和風潮。

我相信有些人對價格調漲會質疑,會有不同的意見,關心一些新創產業或是弱勢消費者無法承擔漲價後的費用。我也認同,有些新創產業和弱勢消費者的確需要社會政策給予特別的關心,但我們不要再浪費這次難得的「危機」!適度調整水和能源的價格,同時也能借力使力,好好的、通盤的規劃出一個可長可久的配套政策,如產業輔導、民生福利等等。這正是讓相關的政府決策單位展現跨部門合作、政策規劃與執行能力的大好機會。

為了下一代,行政和立法各部會、中央和地方單位要歸零思考,建構和規劃台灣未來20年水資源和能源的排放目標、低碳供應網和價格調漲計畫,以及所有相關的配套政策和法令。拋磚引玉後,也期待關心台灣未來的每一位朋友積極發聲,提供能振奮人心、專業論述的想法和建言。


作者:黃育徵(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

原文刊載於獨立評論@天下〈水電能源危機,正是台灣邁向「淨零排放」的轉機!

Circular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