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食也可以變黃金

暴殄糧食、食物 Food 是一種惡習!

另外,小時候,我們家裡視暴殄食物為一種惡習,用餐時,家人會不斷提醒小孩,一粒米都不能掉在桌上或地上,飯後,不能有任何食物殘留在碗盤內!

但是,今日的「線性農業」,卻是一種浪費資源的營運模式。從農夫、產地開始,經過果菜市場到超市,到餐廳,然後再到消費者,一路上農產品不斷被拋棄、被浪費。農夫、果菜市場會淘汰不美觀、不良的農產品,就算是餐廳業者和消費者買走了食材,也會因為過期、過量或不符合口味而被丟棄。

這一路下來,許多可再利用的農產品都被浪費掉。保守估計,台灣一年被浪費掉的食物至少有百萬噸以上,在北美洲,有40%的食物被浪費掉!

廢棄食材如果被好好利用,不但可以減少浪費、汙染,還能創造商機和就業機會。可喜的是,近年來,循環經濟意識抬頭,有心業者投入研發生物材料的意願快速增加,生物材料在生活中的角色,也有復甦的跡象。生物材料既可以滿足消費者需求,友善生態環境,它的經濟價值也吸引投資者和創業家,活絡區域經濟和創造在地就業機會。

美國紐約的 Ecovative就是一個很夯的例子:幾年前有兩位年輕大學生,在實驗室裡結合蘑菇的菌絲和農作物廢棄物,成功研發出100%可分解的「生物保麗龍」,取代極不環保的石化保麗龍。Ecovative 吸引了一些大型國際企業青睞,3M就在兩三年前投資了 Ecovative,這意味著企業對生物材料的肯定和期待。

台灣也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原本做塑膠射出的李銘煌,和台東果農合作,把多餘熟透的水果製成冰棒,創辦春一枝商行,藉此幫助農民,創造一個共好機制。屏東烘培師潘世屆不希望看到食物被糟蹋,將許多NG水果(賣相不佳但味道不變的水果)轉為高價食品,如果醬、果乾、法式軟糖等。

在歐洲,也有很多類似的例子,有些超市不會直接把外觀不佳的食材淘汰,而是把它們再分裝,據實標示次級品後,再直接販售給消費者。

生物廢棄物—被遺忘的資源、能源、肥料,還有飼料

在生物廢棄物中,廚餘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也是最被忽略的生物材料。

台灣各縣市清潔隊,目前每週收三到四次廚餘,但回收比率還是偏低,因台灣夏季高溫,廚餘放在家裡容易孳生臭味,很多家庭為了省事,將廚餘裝在塑膠袋裡,跟其他垃圾一併丟掉。另外,台塑當初在雲林麥寮曾經贈送民眾一個廚餘回收桶,但廚餘倒掉後,回收桶得再花時間清潔,導致利用率不高。而且,台灣收集廚餘餵豬的過程,極端不衛生、不安全,值得檢討改進。

或許我們應該參考其他國家成功的經驗,例如,在日本,部份廚餘和食品工廠的下腳料,會被回收再加工,製成動物飼料。為了確保飼料衛生和安全,廚餘會在低溫冷凍環境下,進行回收和加工。在義大利北部,政府推廣可分解生質塑膠袋,民眾可連同生質塑膠袋,將廚餘丟進回收桶內。

台灣應該有能力推廣生質塑膠袋或通風式廚餘回收桶,來提高廚餘回收率與品質。

把廢棄物轉變成黃金,是生物循環中重要的一環。除了廚餘,餐廳的廢棄食用油、禽畜牧排泄物,甚至人類的水肥等等生物廢棄物,都可以成為生活中的重要物資。它們可以變成肥料、清淨的再生能源、家用的瓦斯、機車的氫氣、商用的燃燒粒等等。


作者:黃育徵(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

本文同步刊登於天下雜誌循環經濟專欄

循環標籤
延伸閱讀
Ecovative 蘑菇包裝材料簡介與FAQ

包裝用保麗龍,這種以石油為原材料的東西在垃圾填埋場中幾千年都不會分解。現在,有一

下架食物再利用 如何兼顧商業價值、減少浪費與食安

在全球高度關注下,聯合國巴黎氣候高峰會終於簽訂了新氣候協定,讓減緩氣候暖化的全球

剩食不是「噴」,阿姆斯特丹的「食物零浪費」

食物浪費是個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嚴重問題,全球食物一年的總產量中,有高達三分之一在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