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

效法大自然資源使用的循環生態系思維,「循環經濟」是一套資源可回復、可再生的經濟和產業的系統。相較於線性經濟「開採—製造—消費—拋棄」的模式,循環經濟採行「製造—使用—循環」的模式,透過產品重新設計、改變商業模式、提升能資源效率,從源頭避免污染與廢棄物的產生,使用更少資源來創造更多價值。

來源: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翻譯:循環台灣基金會
線性經濟是資源開採→生產→使用→廢棄的單向式模式 (中央的灰色箭頭)。對比循環經濟形成一個封閉式系統,能最大程度延長資源的使用壽命,減少浪費和環境負擔。國際組織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透過以上圖示呈現線性及循環經濟的對比,展現多種能增加資源的經濟價值的循環途徑 (藍色及綠色圓弧線),像是展翅的蝴蝶,又被稱為「蝴蝶圖」。

從「線性」到「循環」,可以尋求兩大循環途徑來規劃資源循環的方式。試想,一顆「蘋果」掉到土裡可以分解成為養分;一支「蘋果手機」丟到土裡卻可能百年不會腐化。他們個別需要兩種不同的循環途徑。

工業循環:留住每一份資源

在工業循環中,包含手機、電子設備、汽機車零組件等產品,其化合物、合金等科技和人造物質,最重要的目的是將資源「長久」地運用。產品優先以原形式延長壽命,其次思考如何留存重要零件的價值,真的無法保留時,再透過處理再生回到資源的型態保留在人造系統裡,不隨意散落到大自然之中。為了留住每一份資源,更需要從源頭的材料選擇與產品設計開始規劃。

生物循環:生生不息的資源

相較於工業循環,從土地裡長出的食物、生質原料等生物質,目的並非將資源長久的運用,而是強化資源的「再生」能力,打造生生不息、零廢棄的系統。生物質的基礎來自健康的土壤,從生產到消費的過程中,善用每一份資源,最終回歸土地成為養分,開啟下一次循環。

落實循環經濟的過程,沒有捷徑,但有路徑,不同類型的企業會摸索出適合自己的落實方式。循環台灣基金會綜整過往與各界溝通的經驗,整理出「企業轉型循環經濟路徑圖」,以系統化架構呈現循環經濟的重要原則,同時以三大循環原則引導企業找到在循環經濟裡的各種機會:

高價值循環

  • 強調盡可能保留或提升每一份資源的價值。首先,產品對環境的影響80%決定於設計階段。因此應藉由「循環設計」來重新思考材料選擇、產品及商業模式等層面。
  • 除了有好的設計,產品生命週期的每個階段更可追求「資源效益極大化」,減少每單位產出所消耗的資源、以及所產生的廢棄物。依據材料與產品特性不同可分為工業循環及生物循環兩種途徑。
  • 詳見「高價值循環

產品服務化

  • 多數的商業模式獲利建立在「多製造、多消費」的基礎上,進而造成更多的外部性。為了賦予生產者更多落實循環設計的動機,同時讓消費者擁有更多使用彈性,我們勢必得將焦點放在「重新定義」商業模式。
  • 產品服務化 (PaaS) 是一種生產者保有產品的所有權,並提供服務給客戶的商業模式,能避免「計畫性汰舊」的發生,兼顧經濟獲利及資源循環。
  • 詳見「產品服務化

系統性合作

  •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跟企業,可以單獨做到資源循環或淨零排放。」品牌商必須與製造商合作,出口國必須與進口國合作。透過整合物質流、資訊流與現金流,發掘資源循環的創新機會。長期而言,這能帶動升級,由製造導向邁向服務/知識導向的價值網絡。
  • 詳見「系統性合作

減緩氣候變遷

產品從原料開採、材料製造、生產製作、運輸、使用與廢棄,每個階段都可能產生碳排放。欲有效地減緩氣候變遷,除了能源轉型,我們也需要運用循環經濟,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需求。

促進人體健康及生態多樣性

循環經濟從設計階段就排除有毒、無法循環的物質,並確保在整個產品生命週期的處理過程,不會產生排放與危害,以保障從業人員、人民、以及生態系統內生物的健康。

增加新的獲利及就業機會

透過創新商業模式、各種保留產品與資源價值的管道,可以增加新的收益流,同時也創造了就業機會。世界經濟論壇估計,循環經濟可在2030年前帶來4.5兆美元產值,並為歐盟帶來 70 萬個就業機會。

推動新經濟發展模式

循環經濟是一個兼顧經濟活動、在地就業、環境生態、能源自主的發展模式。這個資源可以不停循環、再生的經濟模式,讓每個人有機會能夠重新想像未來,讓經濟發展可以和資源的消耗脫鉤,超越競爭,甚至參與制定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規則。

延伸閱讀:
改變經濟模式為何是達成永續發展的關鍵〈永續發展 SDGs
了解產業如何透過資源循環創造新機會〈循環案例〉
循環經濟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