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和企業的大宗採購,扮演著拉動循環經濟市場的重要力量,特別是政府每年超過一兆元以上的採購預算。循環採購創造明確的市場需求,能鼓勵更多企業落實資源循環的作法,帶來提升能資源使用效率、激勵產業創新,帶動在地就業等多重效益。
循環採購:促成能資源的封閉循環
歐盟在 2017 年發布的《循環經濟公共採購-範例與指引》(Public Procurement for A Circular Economy-Good Practice and Guidance),將「循環採購」(Cirular Procurement)定義為「可以促進能資源在供應鏈中達到封閉循環的服務、產品或工程,並盡可能避免整體生命週期中產生的負面環境影響和廢棄物,或是將其減到最小的採購。」
相較於一般綠色公共採購,採購的內容物以能夠減少對環境的衝擊為訴求;「循環採購」的目的更為積極,要從源頭就避免危害並促成能源、資源的封閉循環。
在零廢棄、零排放的目標之下,採購方能優先選擇符合循環經濟原則的服務、產品或工程,以及能支持落實封閉循環的營運模式,例如
循環經濟原則
- 使用二次料,材料易於回收再利用 (再生料比例、循環度)
- 採用耐用和模組化設計,易維修 (維修度)
- 提升產品全生命週期的能源、資源使用效率
- 最小化環境外部成本,包含廢棄物、碳排放、污染等
- 最小化「整體擁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 包含使用、回收處理階段的費用
營運模式
- 導入產品護照,掌握原物料的規格和狀態
- 以「提供服務」取代「販售產品」,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來規劃服務的內容
- 提供購回或取回產品的逆物流系統
- 提供產品再使用方式,能延長產品使用壽命
- 提供產品維修、零組件再製造等服務

創造採購方、廠商的雙贏
採購方:專注在滿足需求的最好方式
不同於傳統採購直接列出規格來選擇相符產品的作法,採購方會先重新思考與定義「需求」,再透過採購方與供應方之間的討論來集思廣益什麼樣「功能」的服務或產品,可以最好地來滿足需求。在循環採購的模式下,通常廠商會負責維修、收回使用後的產品,採購方只需使用就好,不須花費人力在維護上。
廠商:超前部屬創新機會
藉由和採購方討論的過程,廠商能更好的掌握市場需求,鑑別導入創新的機會和優先性,領先展開供應鏈的布局,促成資源循環的網絡,因而提升企業的韌性,開拓新的獲利機會。
而採購方和廠商的討論,會不斷激發更多可促進能資源達成封閉循環的作法。因此,透過循環採購能更全面地考量到服務、產品或工程在整個生命週期中的環境影響,減少「整體擁有成本」。例如整合IoT物聯網技術、易於維修拆解的空調設備,能減少用電,以及後續維修處理的費用。
創新採購流程,跳脫「供給端導向」的採購模式
有別於傳統採購,採購方只能被動地挑選在市場上的既有選擇。循環採購有機會激發廠商提出更低碳循環的作法。
在「循環採購」的流程裡,採購方必須先重新思考與定義「需求」,以提供廠商明確的方向,能持續地創新和優化服務或產品在功能面和環境面的表現。長期下來,能帶動產業創新,以更少的資源提供更好、更低環境衝擊的服務。
以政府在 2022 年的「生生用平板」採購案來舉例,如採用創新的採購流程,能透過四大步驟打開採購部門和業者對話合作的機會:
1. 先擬定「需求方案說明書」(Request For Proposal):說明「生生用平板」是「採購服務而不買斷」的服務型採購模式,整理出和需求、預算編列相關的資訊,例如服務對象、預算規模、採購年限、外部成本等面向。
2. 邀請廠商提出計畫(Submit Proposal):邀請國內外資通業者,不論是平板品牌商、製造商、系統整合商、服務維修業者,甚至是金融、租賃等業者,針對需求說明提供計畫。
3. 廣泛地和提案業者討論:一一邀請提案業者針對使用情境討論和對話,溝通使用平板過程中的需求,討論滿足需求可能的方式,政府和業者合作,一起激盪創新做法。
4. 訂出招標準則:政府再依據和業者討論的內容,設計出能鼓勵業者提供優質「服務化」商業模式的採購規格和招標準則,最後才進行採購案的招標。

如何加速政府推動循環採購
目前台灣政府部門已推出幾項具創新性的循環採購作法,例如環保署的環保夜市政策,補助攤商以租賃方式使用油煙防制設備,鼓勵服務化商業模式;桃園市社會住宅的空調設備以服務案來採購;國營企業台糖沙崙循環住宅內的電梯、燈具、衛浴、廚餘設備等多項採購也是使用服務模式。
政府能否透過採購力量有效帶動產業發展循環經濟,有三大機會需要把握:
- 在綠色採購的框架上融入循環經濟原則;並擴充綠色採購的項目範圍,除了財物類產品外,更涵蓋工程、服務等範疇。
- 釐清採購法是否有利於導入循環經濟原則,包含在採購流程能夠考量到全生命週期評估和整體擁有成本的概念。
- 制訂能利於循環採購發展的財會稅制度,包含
1) 對循環採購友善的會計制度,讓廠商能把原物料資產化、外部成本最小化的效益反映在會計報表上。讓材料從「成本的花費」變為「資產的累積」;同時,也鼓勵廠商將減少廢棄物、污染、溫室氣體排放的環境效益做具體的量化。
2) 綠色金融,給予投入循環經濟的企業融資獎勵。
3) 綠色財稅,提供投入循環經濟的企業租稅誘因。
如此,逐步推動廠商建立起新的商業模式和低碳循環的產業價值鏈。
參考資料
- European Union (2017). Public Procurement for A Circular Economy-Good Practice and Guidance.
- 循環台灣基金會(2019).《循環採購前期研究》
- 環境部,循環採購以租代買 邁向永續消費新時代,2022年12月12日
更新日期:202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