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在線性經濟的發展下,資源的過度耗用,讓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都難以為繼。對於仰賴大量進口資源、地狹人稠的台灣而言,不僅有著巨大風險,也是邁向永續發展的關鍵挑戰。
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無疑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是國際間 IC 產業的龍頭、紡織業重要研發與生產基地,眾多製造精密機械的台灣廠商,更是許多國際重要品牌背後的隱形冠軍。然而這樣「台灣製造」的驕傲,卻是透過數以萬計的進口資源支撐,也成為一大隱憂。

台灣90%以上的能源、肥料、飼料,以及60%以上的食物仰賴進口,必須透過循環經濟,來提升資源的使用效率與循環利用率;發展新的商業模式,從產品販售邁向服務提供,減低對進口資源的仰賴,甚至是跳脫削價競爭的代工模式,發展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型態。在帶來環境效益的同時,也能符應全球綠色供應鏈的需求。
2016 年蔡英文總統在就職典禮上發表談話,認為循環經濟對於台灣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是力求經濟結構轉型的台灣必須邁向的目標,我們需要改變現有的消費與生產模式,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讓未來的世世代代都能享有同等的資源。

「我們也不能再像過去,無止盡地揮霍自然資源及國民健康。所以,對各種汙染的控制,我們會嚴格把關,更要讓臺灣走向循環經濟的時代,把廢棄物轉換為再生資源。對於能源的選擇,我們會以永續的觀念去逐步調整。新政府會嚴肅看待氣候變遷、國土保育、災害防治的相關議題,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也只有一個臺灣。」— 蔡英文,中華民國總統
隨著循環經濟在台灣日益蓬勃發展,循環台灣基金會整理出重要的政府推動進展,讓社群瞭解既有成果,能共同探討未來方向。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是 2015 年底由聯合國大會訂定,期盼在 2030 年前達成的 17 項目標,被全球視為永續進程參考的準則和標竿。
在線性模式的架構下,經濟成長取決於資源投入的多寡。然而,循環經濟的核心便是透過提升資源使用效率,讓經濟成長不再與資源消耗量劃上等號,能將經濟發展從大量的資源消耗推向更永續的發展模式。聯合國環境署研究指出,有 10 項永續發展目標的推進,需高度仰賴資源使用效率的提升,強調必須將經濟成長與自然資源耗用,還有環境衝擊脫鉤。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在 2019 年發表了《臺灣永續發展目標》,指出台灣關鍵的永續挑戰,以及台灣版本的永續發展目標和對應指標群。
循環台灣基金會為了促進企業和社會大眾對聯合國SDGs的認識,以及掌握台灣永續發展的現況;以聯合國SDGs為對照架構,針對台灣現況整理出《邁向台灣2030永續發展》專刊讓讀者可以更加了解到台灣在社會、經濟、環境面的基線資料,也讓社群在制定和實行SDGs相關計畫時有參考數據來鑑別優先性。

為了促進經濟發展經濟和產業轉型,政府提出《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作為未來產業政策的核心。
「五加二」分別指稱五大項產業:
- 亞洲‧矽谷
- 生醫產業
- 綠能科技
- 智慧機械
- 國防產業
以及兩個轉型策略:
- 循環經濟
- 新農業
「加二」的循環經濟與新農業並非特定的產業,而是各個產業都可以資源運用的策略與模式:循環經濟讓資源與產品能夠被高價值地被保留在系統當中重覆循環,新農業以生物精煉與層級循環的方式,生產台灣產業所需的原料。
《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將循環經濟納入產業政策主軸,這開啟了越來越多產業對循環經濟的重視,探討如何運用循環經濟升級轉型,擺脫仰賴資源耗用才能獲利的線性模式,增加產品附加價值、提高自身競爭力。「加二」除了在短期內加速五大產業的升級外,也希望在長期能帶動各行各業的轉型和再造,催生出台灣創新、永續循環型的產業型態。

經濟部在2018 年推出「循環經濟推動方案」。方案以四大策略與兩大主軸為核心,四大策略分別為「推動循環技術暨材料創新研發及專區」、「建構新循環示範園區」、「推動綠色消費與交易」、「促進能資源整合與產業共生」;兩大主軸則為「循環產業化」、「產業循環化」。期許透過跨域整合方式解決產業永續發展的困境,並自材料產業開始培育相關人才,讓產業發展從線性經濟轉型為循環經濟,創造產業發展新動力。
經濟部於 2019 年成立了循環經濟推動辦公室,負責統籌政府跨部會、產業界、學術界的能量,扮演「政策協調」及「資源整合」的角色。
推動重點:產業共生
在工業區內的鄰近工廠間或是跨工業區,建立一套能資源的交換機制,讓 A 工廠的副產品能夠成為 B 工廠的原料,避免這些資源成為廢棄物,是實踐循環經濟的重要途徑。
經濟部工業局推動區域能資源整合工作多年,至今已完成23座工業區的整合,可區分為以鋼鐵業、汽電共生廠、生質能蒸汽廠、水泥業、造紙業、以及環保產業為核心的模式(實例手冊)。著名實例包含高雄的臨海工業區,以中鋼、中油集團為主軸,形成鋼鐵及石化產業群聚的能資源整合。
廢棄物是沒有身分的資源,能資源品項的資訊透明和流通是產業共生的基礎。工業局推出了「能資源整合資訊平臺」,讓全臺灣的廠商都能夠在平臺上,登錄副產品的供給與需求,媒合廠商的合作機會。
為擴大效益,工業局更導入一套循環園區評估指標,來瞭解既有園區的能資源整合現況,鑑別未來改善和媒合能資源鍵結的機會點。

環保署為推動循環經濟,擬定出一套與歐盟相似,以產品生命週期為架構的資源管理策略 ,從「生產」、「消費」、「廢棄物管理」、「二次料市場」四個方面著手,研擬可促進資源循環運用的策略,目的是讓資源使用效率極大化,並讓環境衝擊影響極小化。呈現環保署從廢棄物管理,轉型到資源管理的思維。
在廢棄物管理的架構下,回收率是衡量成效的重要指標,但在資源管理的架構下,重視的不僅是末端的回收,或是單一環節的優化,而是系統性的變革,從製造、使用到循環,每個環節緊緊相扣。為了檢視資源管理策略的成效,環保署將「資源生產力」、「循環利用率」作為衡量指標。2021年台灣的資源生產力為77.99新台幣/公斤,循環利用率為22.27%,表示每投入一分資源,約有五分之一是循環的。

推動重點:資源循環指標與分析系統
為了提升國家的資源生產力與循環利用率,首先須瞭解國家層級的資源使用情形。環保署建置資源循環指標與分析系統,整合跨政府部門的資料,將資源分為四大類,包含金屬、非金屬、生物質與化石燃料,展現每年的投入、消費、排放與循環的數量。讓跨政府部門、產業與社會大眾都能理解國家的資源使用情形,並作為協助國家在對資源管理做重大決策時的參考依據。
推動重點: 資源回收四合一計畫
在永續資源管理架構下,必須能將廢棄物處理為二次料,以在產業系統內不斷地循環使用。環保署於 1998 年設置「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會」(簡稱基管會),以四合一制度結合社區民眾、地方清潔隊、回收商及回收基金,要求產品的製造商或輸入業者繳交費用作為回收基金,用來支應地方清潔隊、回收商的回收和處理的費用,讓台灣的資源回收率由1998年的 5.8% 提高至2019年的55.14 %,成長近 10 倍。
除了末端的處理,基管會也從源頭的產品設計思考,透過繳交不同費率回收基金的誘因,促使製造商或輸入業者導入易拆解、易回收或使用一定比率的二次料等環境化設計。
從線性經濟轉型到循環經濟,最主要的關鍵是企業要能採行循環經濟作法;政府的政策則扮演了引導和協助的角色,因此政策資源也需要「循環化」。
隨著循環經濟在國際愈來愈受到重視,特別是大量仰賴資源進口的國家,皆在尋找能使用更少資源來創造更多效益的做法。如何制定能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已是各國政府間交流的重要議題。
「政策循環化」的設計,需同時並重拉力和推力;不僅要以經濟誘因吸引企業投入,長期更需透過法治規範來提高標準。
戴上循環經濟的眼鏡,會發現「政策循環化」的契機處處皆是,從法令金融等規範、財政工具、基礎建設,甚至到教材設計。部分「政策循環化」的推動,像是法規、教育等制度,拉長時間才會看出效果;經濟誘因型的政策則是馬上做,短期內就會有成效的,比方說能立即帶動市場需求的「循環採購」和「綠色振興」。
循環會計、金融與稅制是從制度面推動轉型的一大重點。在既有線性會計、金融、稅制的政策與治理下,企業許多永續投資的項目,多半以「非財務資訊」被揭露在年報上,無法直接呈現在財務報表上。訂定符合循環經濟的會計、金融、稅制等三大政策槓桿,才能從最核心的財務表現驅動企業採行循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