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 SDGs

永續發展 SDGs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指出,永續資源與健康的生態環境是支持經濟活動、社會基礎的根本條件。實踐永續發展的優先關鍵是,讓經濟的生產與消費活動不造成自然資源耗用與環境衝擊 (脫鉤)。已開發國家如台灣要做到絕對脫鉤,需要針對與資源相關的議題作縝密整合規劃。

聯合國在 2015 年提出「2030 永續發展議程」(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裡頭包含 17 個彼此相關、互相連動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

永續發展包含三大支柱——環境、經濟與社會,以及治理共有四大面向。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人類透過生產和消費等「經濟活動」,將「環境」提供的各式資源轉換成能滿足我們生活所需的產品或服務,提升整體「社會」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而從地方到國家到全球的「治理」模式,深層地影響了環境、經濟與社會運作的方式。

不永續的成因,來自在線性模式下的「經濟活動」不斷開採原生物料,同時卻又排放出各種廢棄物到「環境」中,造成污染並破壞了大自然的調節能力和寶貴的生態系統功能。讓後代面臨到資源短缺,環境遭受破壞以及大自然失衡的挑戰。

環境雖是我們賴以維生的基礎,但環保行動只能減緩卻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因為無法永續的經濟模式才是環境問題的根源。要扭轉不永續的局勢,關鍵就是改變經濟活動運作的模式。

永續發展中三大支柱——環境、經濟與社會,再加上治理共四大面向,彼此是互相連動的系統。圖片來源 :《循環台灣》

永續發展四大面向,彼此是互相連動的系統。 

  • 治理面:面對氣候變遷等巨大挑戰,需要全球團結以 SDGs 為目標,串聯和統整所有努力,才有機會翻轉未來。相關目標包含 SDG 16、17。
  • 社會面:涵蓋人類活著的社會基本需求,包含我們想要實現自我生命價值的需求和渴望、期待生活有好的品質、對於自我主張有平等發聲的權利等等。相關目標包含 SDG 1、2、3、4、5、6、7。
  • 經濟面:串聯環境和社會面,由生產和消費等經濟活動將環境提供的各種資源轉換成服務和產品來滿足人類的社會需求。相關目標包含 SDG 8、9、10、11、12。
  • 環境面:包含了自然環境裡提供的各式資源,像是水、土地、金屬及非金屬物質;生物多樣性,帶來豐富多元的物種和維持各個生態系的平衡和調適能力;以及生態系統功能,為我們提供養分和氣候調解等的生態系統服務。相關目標包含 SDG 13、14、15。

我們和後代是否都能享有健康的環境,取決於我們能否優先專注於經濟面的目標群,大幅重新設計經濟活動中使用資源的方式。讓我們在滿足生活所需時,不再無止盡地開採寶貴的資源,也停止、甚至回復環境的創傷,送回養分到環境中。這之中的關鍵便是採行資源可循環運用的經濟模式,也就是「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一個資源可回復、可再生的經濟和產業系統。相較於線性經濟「開採—製造—消費—拋棄」的模式,循環經濟採行「製造—使用—循環」的模式,透過重新設計、商業模式、提升能資源效率,從源頭避免污染與廢棄物的產生,使用更少資源來創造更多價值。

循環經濟可直接帶動 SDGs 中經濟面目標的進展,滿足人類發展所需,促進社會面的目標,同時減少了資源需求、碳排放與廢棄物,提升環境面目標的表現。

聯合國 SDGs 是一套顧及各國不同國情和發展程度的整體目標,內容具有因地制宜的彈性。聯合國鼓勵各國依自身需求和優先議題,將此套目標融入國內政策規劃和行動計畫。

在經濟發展程度高的國家,人民多能滿足生活基本需求。以 OECD 會員國為例,無法永續的主要挑戰是經濟成長、降低不平等、永續消費與生產、氣候行動等。

要推動台灣的永續發展,政府、企業及致力於永續發展的社群和民間組織,應先檢視使台灣未來無法永續的關鍵挑戰有哪些,能從整體系統的角度來看 SDGs 之間的關聯性。避免僅檢視單一的目標或僅做症狀治療的行動,而需深究挑戰的本質或根源,以防行動計劃之間是互相衝突或矛盾的。例如教育程度會影響健康、就業;永續農業需搭配水資源、能源的規劃。

工業發達的台灣需要聚焦在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民間力量的參與是台灣邁向永續最重要的動能,特別是和經濟活動息息相關的企業。企業應優先檢視自身核心的生產和消費活動,提出運用更少資源,創造多元價值的措施。

循環台灣基金會以聯合國 SDGs 資料及《台灣永續發展目標》為基礎,在 2018 年整理出《邁向台灣2030永續發展》專刊,希望能協助各界綜觀永續發展的系統性思維,快速檢視台灣各面向 SDGs 的基線資料,共同鑑別台灣未來可能無法永續的關鍵挑戰,促使公私部門能聚焦採取迅速而有效的行動。

延伸閱讀
超越GDP,讓台灣以SDGs邁向國際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多次提醒我們,帳面上的經濟成長無法反映出許多我們正面

超越GDP,邁向SDGs

GDP 指標無法真實地反映和詮釋一個社會的成長與進步:GDP 既涵蓋了許多負面的

2050 淨零生活想像雛形:食

「淨零生活」的研究與倡議計畫-食篇。2050 共同願景若以達成淨零情境(1.5℃

2050 淨零生活想像雛形:住

此文章為系列文章中-住篇,來自循環台灣基金會對「淨零生活」的研究與倡議計畫。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