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olia、DSM、SAB Miller等一流企業,正開始由傳統線性的商業模式―「開採、製造、丟棄」,轉型成更具再生性的循環經濟架構。如圖所示,其利用系統層級法和意圖策略來設計將「丟棄」屏除在系統外,並將原料做更長久、更多的循環及重複利用的管理。
其目標在於,藉由使用少量材料和能源消耗以製造更多價值和經濟機會。
四項創造循環經濟價値的原則(參考上圖):
- 內圈(Inner Circle)的力量―保持在內環以節省嵌入資源及影響
- 延長循環的力量―藉由複合循環或延長循環週期,使材料持續運作,以節省原物料輸出
- 階層使用的力量―將原料和產品類別相互做轉變以彌補原物料輸出所需
- 保持物質純度的力量―藉著設計出更好的產品來促進逆向物流以及維持材料品質
這項轉變成循環經濟和帶動商業價値的情況是相當堅定的。如Retail Horizons(英國Forum for the future和美國零售業領導協會的合作專案)中提到,共有五大趨勢能支持循環經濟:
- 資源匱乏和水資源
現今,人類以大自然再造資源快一倍的速度在消耗自然資源。此舉將導致銅等金屬供給量不足,因而無法滿足全球成長之需求。屆時在2030年,將有一半的人類會生活在缺水區。顯而易見地,這些因素可能會造成原料、能源價格的提高與變動。
企業利用循環經濟「力量」原則,經由維護、修正再生或使材料轉變為全新的產品分類,便能使原物料持續地運作。舉例來說,SAB Miller將醞釀中的副產品轉換為其他製造所需材料;而Veolia利用廢水來製造生物塑膠。DSM則是提倡「循環式供給」―透過農業副產品中所培育的纖維素生物酒精。到2025年,循環經濟可創造出全球超過一兆美金的年原料節省費用。
- 都市化
全球有超過半數的人居住在都市區域,而此趨勢仍將持續地成長。美國在2000到2010年間,都市人口數成長超過10%。到2025年,全美最大的城市可望創造出高於10%的全球GDP成長率。而全球在2030年,有超過二分之一的人口會生活在像中國等,都市發展集中國家的新興市場城市。
依據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的「邁向循環經濟」第三冊,都會人口密集區能開啟規模經濟並能重新有效地利用的收集、處理消費後材料。都市集中也應使資產共享服務的成本降低,並因此能增加協同經濟與「內圈的力量」間之機會。
- 消費者意識抬頭
隨著資訊、社群媒體的取得容易,消費者可獲取更多產品影響的相關訊息,並對於產品的永續發展表現抱有更大的期望。Havas Media所做的品牌價値調查中曾提到,絕大多數的消費者認為品牌可幫助解決社會問題和提升生活品質。世界經濟論壇(The World Economic Forum)發表的「Engaging Tomorrow’s Consumer」報告也指出,Y世代在購物時會將環境影響作為優先考量。而Regeneration Roadmap研究則強調,被稱為「進取型」階級的消費者,他們喜愛購物但不希望產品製作過程會造成環境破壞。
如消費者存有相關環保意識並能取得正確的資訊,將有利於達成「純物質的力量」、產品無毒且易於重複使用之需求。消費者可致力將物品的使用或丟棄做更永續性地利用,並更有效地參與逆向物流系統。消費者對於共創設計用於滅絕廢棄物的產品與服務亦能產生幫助。今日的消費者也許將成為明日循環經濟中的供應者。
- 共享經濟的崛起
根據Retail Horizons指出,現在的消費者比起買新產品,更多的是用共享或租借的方式。這樣的趨勢可望成長且持續創造出一種新的消費者經濟模式,亦即體驗與使用比實際擁有商品來得更吸引人。單單美國便有價值260億美金的共享經濟市場,而全球Y世代族群更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在使用資產共享服務。透過產能過剩、信賴、群聚效應與科技來和市場連結,此趨勢將不斷地成長。
共享經濟亦能對於「內圈的力量」發揮重要的功效,使產品在市場週期維持越久越好。Crowd Company提出的Collaborative Economy Honeycomb概念說明市場機會正在浮現,消費者對於以租代買的接受度,可打造以服務取代商品的企業商機。而採行「綠色服務化」商業模式的企業,也擁有更多的機會去管理其產品的原料流向、創造新的商業價值,並將滅絕系統中的廢棄物。
- 共同依賴
Retail Horizons對自我及共同依賴此一趨勢做了說明,比起用買的商品,人們更珍惜自己打造的產品;此外,人們亦努力供給自身的基本需求而非依賴跨國公司或機構。而農夫市集、共同果園和makers market的增加,也僅是此變遷所釋放的些許訊號。
透過邁向更在地化與自給自足的市場方式,人們將更有機會直接去實踐循環經濟的宗旨,廢棄物即是資源。假設當人們自己開採、製造、丟棄更多產品時,他們應有更多的動機,設法從那些原料中盡可能地去得更多價值。那些讓人們更能夠自力更生的科技,亦可封閉循環。舉例來說,3D列印中,類似塑膠等不易回收的廢棄物,可成為客製化或自家產品的材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