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荷蘭東南邊、有綠色港口美名的芬洛市(Venlo),在2016年打造了全球第一座應用「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C2C)」設計概念的市政廳,結合循環經濟「材料銀行」的商業模式,指標性十足。荷蘭再一次大動員,以實際行動向世界證明循環經濟是可以同時兼顧環境與經濟和平相處的新思維模式。
招標之初,芬洛市政府的起心動念其實很簡單,只是希望可以建造一棟「以人為本」的建築物:一座會吸引所有過客想要逗留、互動的人性空間,一棵可以照顧員工、市民及過路遊客身心健康的城市大樹,一個可以創造附加價值並兼顧經濟、社會與環境永續的商業典範。
循環營建的設計理念及商業模式,讓上述三個願望一次被滿足。
到底一棟建築物的「成本」是什麼?「價值」是什麼?
「你們認為什麼是一棟建築物的『成本』?」芬洛市市政廳建築師高瓦德(Hans Goverde)帶著我們在市政廳參觀時,拋出了這個問題。答案究竟是興建時的投入資本,還是完工後的營運成本,又或者會不會是使用者的「健康成本」?
健康成本其實是被我們忽略,但是在整個建築物生命週期中,時間最長階段(建物使用階段)的主角。現代人一天有八到九成的時間待在室內,但你想像得到嗎,美國環保署和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研究指出,室內空氣污染物的濃度常為室外環境的2到5倍,有時更可高達100倍!空氣品質好壞的關鍵,來自於建築物所使用的建材、裝潢塗料、空間設計等。
許多研究證實,建築物對我們人體的健康、心靈的幸福感,以及工作上或學習上的生產力造成的影響,遠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巨大。世界綠建築委員會(World Green Building Council/WGBC)的研究就指出,我們時常忽略一個事實,企業營運成本中,人事成本通常佔了九成,若我們願意投資在工作環境上,創造更健康、開放、互動的空間,便可以減少員工生病、請病假的天數,提升個人工作生產力,進而改善企業整體的競爭力。
以芬洛市為例,整個市政府有900名員工,若能減少1%的病假,每年市政府便可省下48萬歐元。照顧員工身心健康是市政府的責任,同時也能提升員工生產力,等同於為市府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因此,即使採用搖籃到搖籃設計,在初期要負擔較高的費用,但對市政府而言,是對員工健康的投資,而非成本。
除了芬洛市政府,荷蘭還有一所小學也以C2C原則進行室內空間翻修,並比對前後的空氣品質及孩童過敏的現象。在改裝之後,空氣品質很明顯地改善,同時透過問卷調査發現,孩童的過敏頻率減少了。「建築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很明顯,而且可以測量,」芬洛市官員在分享時很興奮地強調。
把人照顧好,價値自然就會創造了。
全球第一棟「材料銀行」的市政廳:荷蘭芬洛市政府與廠商的40年約定
究竟何謂搖籃到搖籃的建築?
仿效大自然的設計來蓋房子、選用友善環境的建材以照顧你的身心健康等,這是綠建築的概念。搖籃到搖籃建築更進一步強調「廢物即食物(Waste is food)」,從建築的設計、材料的選用之時,就得思考建築物壽終正寢的那天來臨時,這些建材廢料該何去何從,該如何讓它們重新回到製程迴圈中,繼續創造新的價値。
大部分人對於綠建築的既定印象是「貴」,那是因為我們從「成本」的角度來思考建築本體,結果就是,在「健康」與「成本」兩相權衡之下,便會短視的以價格為優先考量,忽略了犧牲品質之後可能減損的健康,以致未來產生龐大醫藥支出,以及因生產力及效率低落而流失的產値。
若能透過使用易拆解工法的設計理念、有益健康的建材,讓高品質的資源得以不斷循環,並能持續保有經濟價値,就能為環境友善的建築設計理念創造出新的商機,成為財務上也合理可行的商業模式。
芬洛市政府在公開招標時,直接將「搖籃到搖籃」原則納入基本條件,要求建商應該以「搖籃到搖籃」建築為出發,同時要求建商使用「搖籃到搖籃」認證的建材及傢俱,間接鼓勵「搖籃到搖籃」的產品及企業,並可搭配「材料護照」(material passport)來檢視這些產品是否符合認證。
此外,也採用「建材銀行」模式,意思是,建築物只是這些建材暫時存放的地方,如同錢存在銀行一樣,在建物壽命終了要拆除時,就會再被取出回收再利用。為此,廠商與政府簽約時,在一開始就先估算建材的剩餘價値,並寫入合約。以芬洛市政廳為例,40年後,室內建材還有5%的經濟價値,傢俱仍有18%的經濟價值。同時,也因為建築物最終的剩餘價値提升,在與銀行洽談貸款時,可以獲得較好的條件,豈不是一箭多鵰!
芬洛市與廠商的40年約定,共同打造全球第一棟以「材料銀行」模式興建的市政廳,挑戰營建供應鏈上的層層關係,讓建築師、營建商、材料商、銀行等不同利害關係人與伙伴之間,有更緊密的互動及更透明的資訊揭露,進而促進了荷蘭的循環經濟,鼓勵更多新的投資與企業加入循環經濟的行列。
一同來芬洛市政廳深呼吸吧!
抵達市政廳大門口,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生機蓬勃的綠牆,彷彿可以聽到不同種類的植栽嘰嘰喳喳地對話著,整棟市政廳儼然是一棵在城市中拔地而起的大樹!走進市政廳,一樓大廳由大片落地窗包圍,允許自然光的射入。往外一望,映入眼簾的是大樹及生態池,走進洽公,彷彿置身森林。漫步在市政廳裡,你會出其不意地在各個角落發現建材們的「搖籃到搖籃」身分證,一方面訴說著它們的生命故事,一方面也贏得你的信賴。
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市政廳員工座位安排採用「共享經濟」模式,900名員工只規畫600個座位,員工沒有固定座位,每天上演大風吹,你可以隨著自己的心情、工作重點及會議,或依照想看的城市風景,來決定今天的座位與鄰居,不僅增加彈性及工作樂趣,也善用各種閒置空間。
在芬洛市政府的空氣中,或許是因為頂樓的那座太陽能煙囪對流設計,也或許是漂浮在生態池上的浮萍,讓整棟建築物的空氣,格外順暢流通,身處其中,你聞到的是創新、開放、透明、互助及溝通的氣息。市政廳裡大大小小的設計細節,在在展現了對人的關懷,也重新定義了建築的價値。
在芬洛市新市政廳的一趟巡禮之後,回頭反觀台灣的公共工程,招標經常採行最低價標的思維,其實就反映出了我們根深蒂固的成本思維。新政府上任後,積極推動循環經濟,但我們必須先挑戰社會對於價值的定義。我們以為,所有的付出都是成本,但現在的付出,其實是在守護我們所珍惜、看重的事物,小至員工健康和企業生產力的提升,大至產業環境的優化,這些都是為了長遠將來,值得現在付出的投資。
作者:洪佩瑩(循環台灣基金會特約作者)
核稿編輯:循環台灣基金會
本文同步刊登於天下雜誌循環經濟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