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餘堆肥產業化的七項關鍵政策

當我們盡全力避免食物浪費之後,仍難免會有廚餘產生,目前台灣超過六成的廚餘都用來餵豬,但廚餘常混雜垃圾、牙籤、湯匙等雜質,衍生動物福祉問題。目前雖要求廚餘需在90℃蒸煮一小時才能餵豬,但養豬場多,政府控管難,若爆發豬瘟,將影響二千億產值與七千養豬戶生計。

事實上,廚餘除了餵豬,資源化做成肥料、能源都具有很大的商機。以堆肥為例,台灣每戶每天丟棄約一公斤的廚餘計算,將全年產生超過200萬公噸廚餘做成有機肥料,商機逾十億元。

不僅廚餘,所有有機資源最終都可回歸土地做為養分,像是稻稈、豬糞尿、菇包等農牧業資源、或來自工業的食品污泥、蔗渣等,若能從源頭控管品質與數量,善用閒置土地,並調整法令,使肥料認證機制能夠符合堆肥產業需求,就能推動堆肥產業化,創造新商機,更重要的是,堆肥屬於區域型工作,輔以相關專業知識技術培訓,就能創造許多在地就業機會。

推動廚餘堆肥產業化的 7 項關鍵政策。 圖片來源:循環台灣基金會
廚餘堆肥產業化的益處相當多,經濟方面能夠增加本地就業機會、促進收入,同時也有益於降低環境污染、增進土地肥力,這樣的契機也提供一次公民責任機會教育,讓民眾對廚餘有更多認識。
廚餘堆肥產業化的 5 項益處。​圖片來源:循環台灣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