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趨勢:資源循環對淨零排放有決定性的貢獻

聯合國環境署:企業轉型循環經濟有助於全球邁向淨零排放的未來

聯合國環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認為有越來越清楚的證據顯示,沿用既有的線性經濟模式讓人類和地球都無法永續。線性經濟造成全球資源被過度開採、化石燃料焚燒、糧食體系損害物種多樣性、空氣污染、海洋中的塑膠污染、森林砍伐、水質污染等種種問題。

目前各國政府開始採取積極作為,提高、加廣環境政策對企業的要求;投資人看到了新的金融收益機會,提供產品以支應企業轉型循環經濟所需的財務支持;消費者對產品的偏好也不再只有價格,越來越多消費者希望企業能藉由生產可負擔、並維繫人類和環境健康的產品,來實現環境永續生活。

近期的新冠肺炎疫情則讓供應鏈重新發現「韌性」對產業的重要性。這些契機皆為企業轉型循環經濟開啟機會之窗,促進產業發展能逐漸與資源使用、碳排放、以及環境污染脫鉤。


歐盟:循環經濟將為歐盟實現「2050 氣候中和」做出決定性的貢獻

歐盟執委會於2020年3月提出《新循環經濟行動方案》(New Circular Economy Action Plan) 作為《綠色新政》(European Green Deal) 架構下的重要支柱,用以推動歐盟境內的環境永續與競爭力的提升。該方案將循環經濟視為歐盟邁向「2050 氣候中和」的關鍵策略,並提出了涵蓋永續產品設計、消費者賦權、及生產過程的循環性等三個面向的「永續產品政策架構」來推動循環經濟。研究估計,循環經濟歐盟將能為歐盟經濟體在 2030 年以前帶來 0.5% 的 GDP 成長,並創造 70 萬個新工作機會。另外,歐盟境內製造業的成本結構約有四成來自於材料,因此「封閉式」(closed-loop) 的經濟模式也能增加企業獲利,同時保障他們免於材料價格波動的影響。顯見循環經濟已然是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競爭力雙贏的重要策略。


國際能源總署:2050 淨零排放路徑,產業將增加再生材料需求,減少排放

國際能源署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根據產業別提出了2050淨零排放的路徑。

能源部門在2030年約減少 66% 排放、建築部門減少 40%、運輸和製造部門則是 30% 左右。鋼鐵、水泥以及化學物質約佔了整個製造部門 60% 的能源消耗以及 70% 的二氧化碳排放,這些原物料持續作為減碳技術發展不可或缺的資源,因此需要思考生產過程如何避免排碳。

過去 20 年來,隨著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崛起,全球鋼鐵、水泥、塑膠的需求分別成長了2.1、2.4、以及 1.9 倍。當這些經濟體逐漸成熟,需求也將趨緩,轉為維修或更換既有的物品。同時,為了達到淨零排放的願景,再生能源所需的原物料佔鋼鐵、化學物質生產的比例將逐漸提升,預計在2050 年佔比達到 10%。

礦產需要經歷礦床開採、精煉以及加工製造,因此生產金屬的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為了進一步減少碳排放,產業需要透過提升回收原料的比例、使用生物基的材料、增加重複使用率,以減少對原物料的需求

根據 IEA 預估,在2050年,鋼鐵的回收比將達到 46%以降低對生鐵的需求;關鍵化學品如塑膠,回收比例將由目前的 17%,提升至 54%,回收後的塑膠也將有35%被用於製造新的產品。

品牌如 IKEA 在2020年初已全面停用一次性塑膠製品,並宣布在 2030 年全面使用可再生或是回收的塑膠原料。聯合利華提出 2025 年起,所有塑膠包裝都必須是可回收、可重複使用並且可分解的,並提高再生塑料佔比達 25% 以上。

除了回收材料以外,使用生物複合材料也有助於減少碳排放,並促進資源循環。以建築業為例,其每年消耗全球約 40% 的原料,且傳統建材使用後難以回收再利用,大多數只能在拆除後作為廢棄物掩埋,因此未來對於可分解的建材需求將逐漸升高。生物基的建材原料包含火麻、生物炭等,除了具有可分解的特性外,也能減少生產過程產生的污染以及能源使用,並且能促進建築物的溫溼度調節,進一步減少能源消耗。

除了製造部門關注的原料問題外,運輸、住宅部門在淨零路徑下也將產生不同需求。隨著科技發展,電動車在 2040 年起將成為市場上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在 2050 年時,電能佔比約達 45%、氫能 28%、生質能 16%,化石燃料將逐漸被淘汰。除了陸上運輸外,交通部門還包含航空業和航運業。由於目前缺乏低碳燃料的選擇,加上運具生命週期較長,航運業和運輸業較無法在 2050 年達到淨零排放,不過仍然可以透過科技研發、最佳化航班、以及高速鐵路的替代選擇,大幅減少這兩個產業的碳排放。

除了運輸部門外,住宅部門也佔都市中碳排放大宗。建築部門減碳主要依賴能源效率提升以及電氣化,相關科技包含提升建築隔熱、高能效電器、以及採用生物基材料的建築設計等。科技以外,人民的行為模式改變也將大幅影響居住部門排放量。為了達到淨零排放,85% 以上的建築需要設計為準零碳 (zero-carbon-ready) 建築,也就是說,最晚 2030 年起,全球的新建築物都必須符合準零碳標準

為了應對未來減碳責任帶動的需求端改變,產業界可以將這些轉變化為轉機,導入循環經濟的解決方案,例如產品服務化、循環設計、系統性合作等方式,除了減少對資源的需求,也能有效降低碳排放,創造更多的商機。


中美氣候行動宣言:循環經濟為五大合作領域之一

中國、美國扮演推動全球循環經濟的重要角色,然而自2018年起的中美貿易戰讓兩國相關產業備受打擊。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再生紙出口國,2018年上半年便從美國進口了 273 萬公噸的硬紙片和 140 萬公噸的回收纖維;在報復性關稅實施後,2019年同期的進口量下降超過三分之一,這讓美國許多再生紙業者和相關回收計畫面臨生存威脅。另一方面,中國境內有許多回收營運商與「都市礦山」(Urban mining) 計畫,報復性關稅間接導致這些業者原料來源短缺,甚至必須停工。對此中美兩國皆體認到循環經濟的重要性,並於今年11月「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會後發布一份聯合聲明,加強 2020 年代兩國在五大領域的合作,涵蓋:

  • 2020 年代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法規架構與環境標準
  • 最大化乾淨能源轉型的社會利益
  • 鼓勵終端使用者去碳化與電氣化的政策
  • 與循環經濟相關的關鍵領域
  • 碳捕捉、使用與封存科技的部署和應用

其中一項合作領域便是循環經濟,顯示跨國的循環合作對於全球邁向淨零排放的重要性。


英國政府:重視循環經濟在工業部門的減碳潛力

英國氣候變遷委員會(Committee on Climate Change, CCC)也評估出循環經濟的減碳潛力。在中度資源效率情境下可為英國工業創造 6% 減碳的效益;高度資源效率情境更可達 12%。能源轉型委員會甚至評估循環經濟加上能源轉型可以避免來自重工業 40% 的溫室氣體排放。

循環標籤
以終為始,推動台灣邁向「2050淨零排放」

台灣2050淨零排放的實踐是艱鉅且長期性的任務,需要政府、產業、社會有一致的決心

資源循環的減碳作法

在製造階段,企業從產品設計之時即導入循環設計,盡可能使用單一材料、模組化設計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