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營建、紡織、設備、鋼鐵到回收產業,都發展出獨特的循環經濟模式。不僅創造新商機,也是台灣在面對「五缺」問題下,最關鍵的產業轉型之道。
「台灣面臨兩種氣候風險,一個是缺水等自然環境改變的風險,第二個是國際碳管制對產業造成的經營風險,」立法委員洪申翰在《循環台灣》新書發表會中指出,這讓產業進入了一個必須變革的情境,除了提高能源效率、轉向低碳之外,根本重點就是實踐循環經濟。
這對於長期仰賴代工生存的製造業,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挑戰。
畢竟為了壓低價格取得訂單,企業就會要求「土地取得要便宜、水跟電要便宜、污染環境要付出的代價也要便宜,最後就會導向工資也要便宜,」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強調,氣候變遷、市場競爭與少子化等因素,都讓「五低」的條件無法延續,產業必須加速轉型循環經濟,不僅僅是為了單純的企業存續,而是邁向真正意義上的永續。
循環經濟成為傳產的創新策略
《循環台灣》一書收錄了許多在地案例,系統性地描繪出一套轉型路徑圖。在新書發表會中,許多案例也現身說法,分享他們看到的機會與自身經驗。
營造產業是台灣指標性的傳統產業,在興建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原物料與水,也讓產業面臨了重大挑戰。除了重新設計讓建材能夠重複使用的建築物之外,台灣也有業者從施工方法逐步落實循環經濟的理念。豐譽營造負責人謝佶燁在發表會上,就分享了他們的實踐經驗。
傳統灌漿作業慣用的一次性木模板,上頭沾黏水泥還含有釘子,使用後難以回收,只能成為廢棄物。豐譽營造則改用系統模板,不僅能重複使用100次以上,壽命結束後也能回收再製成新模板,減少河川粉砂與水的使用,甚至減少工作量。
工地現場的工寮,也採取可重複拆裝的設計,便於工程結束後移動到下一個案址。這些讓資源得以進行高價值循環的措施,減少了寶貴資源的浪費,也降低了成本。
對於用電、用水有著高度需求的紡織業,也能透過循環經濟來翻轉局面。
書中案例之一的宏遠興業,在其紡織生態園區內居然沒有安裝任何一台冷氣,而是利用負壓水簾將冷空氣引入廠內,同時利用機台產生熱空氣會往上升的原理,在高處設置排風扇導出熱空氣,這樣簡單的對流系統,就讓廠房內與外溫差6℃。
針對熱製程,則加上保溫隔熱措施,降低溫度逸散的同時,也降低了能源的需求。一年下來,整個園區減碳排放1400噸,一年更省了6000萬電費。
不讓產品愈賣愈虧,就得改變商業模式
許多台灣企業善於製造精良的設備,但在原物料價格高漲的情境下,也備受壓力。
「賣產品也賺不了錢,還要維持龐大的售後服務,」歐亞科技董事長陳誌興為了協助一間缺乏資金購買抽油煙機的小本餐廳,提供設備租賃服務後,發現買賣產品的商業模式會讓公司難以維繫,從一次性的買賣轉型到長期的服務,才是公司的未來。
因此歐亞科技決定「只租不賣」,不把產品賣斷給客戶,而是提供客戶一套設備加維修保養的服務方案,定期收取服務費用。在這種「產品服務化」的模式中,客戶毋須擔心購置費用高昂與設備保養的問題,歐亞科技也更能了解客戶需求,並將設備狀態維持在高水準,創造更好的服務與客戶關係,從夜市、連鎖速食到餐飲品牌都成為他們的客戶。
點石成金不是魔法,而是透過合作成就的新事業
讓一個產業的廢棄物,成為另一個產業的資源,以減少對於能資源的消耗,這樣的「系統性合作」,是企業實踐循環經濟重要的策略之一。
像中鋼在臨海工業區,將廢蒸汽透過管線將熱能賣給其他園區廠商,自身年賺20億之餘,也大幅降低整個園區的空污與碳排。但不是所有資源都能在園區內交換,要搭起更多產業共生的橋梁,需要有著跨園區、跨產業的視角。
「資源的價值在哪裡?資源的規格在哪裡?」成亞資源董事長謝雅敏強調促成資源的循環,就要先找到需求。她與團隊長期往返鋼鐵廠進行測試,最終將太陽能板製造過程產生的矽污泥,製成鋼鐵廠所需的輔料,連結起兩個看似關係不大的產業。
這一舉解決了光電板製程廢棄物問題,讓鋼鐵廠能就近以更低的價格,滿足了過往進口碳化矽錠的需求,也讓成亞資源以循環經濟的專業成功創業。
從因應多重風險,到代工廠商反守為攻
這些案例都展現了,循環經濟如何讓企業降低對於能資源的依賴,提高面對氣候、疫情、市場變動等多重風險的韌性。
實際上,也有企業將循環經濟視為核心策略。例如專精鞋材製造的鎰呈行,不僅承諾2030年達碳中和目標,更主動向品牌伙伴提議共同開發循環布料與服務型商業模式,確保衣物能夠回到製程中再生,以循環永續來站穩供應鏈不可或缺的地位。
荷蘭前駐台代表、荷蘭經濟事務與氣候政策部資深顧問紀維德也呼應了這樣的說法,他強調,「很多企業都已經有了循環經濟的概念,但是我們應該要有更大的圖像去思考。」當原料、零組件、機台都來自全世界不同地方時,我們就不可能只從一個國家的角度思考循環經濟,這也將成為未來國際合作的契機。
黃育徵表示,台灣擁有完整的供應鏈,從原料、設計,製造到使用後的處理,擁有更充足的知識與技術,在循環經濟上可以扮演國際領導的角色,《循環台灣》一書的出版就是為了拋磚引玉,邀請更多人加入這個行列,畢竟,「解決氣候危機與落實永續發展,是我們必須為了下一代當前的責任,循環經濟則是其中的關鍵策略。」
本文同步刊登於天下雜誌循環經濟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