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趨勢:從七大生活需求面結合循環經濟,減少排放

荷蘭循環經濟組織 Circle Economy 在 2021 年出版的 Circularity Gap Report 中,提出從七大生活需求面結合循環經濟策略,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作法。

居住為例。淨零生活下的人們對於新建物的需求已經大幅降低,且越來越偏好共享、具彈性的居住空間,因此營建業者必須以多功能、有彈性的空間設計為核心,同時導入模組化設計,以利日後拆解或遷移。而這些生產端的改變,最終都將有益於減少天然資源的開採、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或延緩排放的產生。

除了居住外,其他生活需求面包含:營養交通通訊消費品健康服務等。以下分別就其需求面供給面,列舉出透過增加資源效率來減碳的作法。

全球物質流對應七大生活需求碳排量示意圖 (來源:2022 循環落差報告)

居住

需求面

  • 以整修翻新替代換屋
  • 共享、彈性的居住空間

供給面

  • 材料選擇:(1) 可再生、可循環材料;(2) 低碳、輕量、在地建材
  • 設計:(1) 更耐用;(2) 模組化設計,利於拆解或遷移;(3) 減少能源耗用的設計 (例如:Passivhaus Design);(4) 減少樓板面積,降低空調的能耗;(5) 多功能、有彈性的空間設計

營養

需求面

  • 降低過度消費
  • 以健康為目標,改變飲食習慣 (例如:增加蔬食、減少肉食、減少低飲養價值或重度加工的食物攝取、在地當季飲食)
  • 減少家戶的食物浪費
  • 將既有的烹飪器具更替為更高效能或以再生能源為來源的器具

供給面

  • 選取永續來源
  • 以永續方式生產供應 (例如:講求新鮮、在地、當季)
  • 減少包裝
  • 減少供應鏈的食物流失

交通

需求面

  • 減少旅行 (例如:在區域中心上班、使用共享或虛擬辦公室、以通話取代實體溝通、在家上班等)
  • 採用共享、租賃或大眾運輸工具
  • 延長交通載具的使用壽命

供給面

  • 載具設計:使用低碳材料、輕量化、小型化、電氣化、自動化
  • 製程優化,以減少廢棄物、增加運輸效率、降低基礎建設成本
  • 加強產品生命週期結束後的材料回收

通訊

需求面

  • 仰賴雲端運算和儲存,用戶端只需小型、輕量的裝置

供給面

  • 推動數位化、去物質化

消費品

需求面

  • 減少對消費品的需求
  • 採用循環設計的消費品
  • 優先考慮在地購買
  • 延長消費品的使用壽命
  • 透過次級市場讓產品能被再使用

供給面

  • 增加產品耐用度,消滅計畫性汰舊
  • 以數位化減少紙張使用
  • 不使用動物來製造紡織品
  • 不使用一次性塑膠來製造消費品
  • 選用有友善生態標章的木頭家具
  • 優先考慮本地採購
  • 提出維修/保養、共享、再製造、回收計畫

健康

需求面

  • 強調診斷和治療的便利性

供給面

  • 提供虛擬健康服務,減少醫療院所的實體空間、及病患的交通成本
  • 產品生命週期更長的醫療器材 (並附有保固/維修方案)

服務

供給面

  • (涵蓋廣泛,不列舉特定作法)

需求面

  • (涵蓋廣泛,不列舉特定作法)

七大生活需求下循環經濟作法的減碳效益示意圖 (來源:2022 循環落差報告)

2022《循環落差報告 Circularity Report

Circularity Report 由荷蘭循環經濟組織 Circle Economy 指出當前轉型循環經濟的迫切需求。目的是為了促進關鍵決策者如政府和企業共同行動以加速轉型進程。

循環標籤
台灣 2050 淨零排放,從「淨零生活」開始

台灣身為世界公民,面對「2050 淨零排放」的全球目標,全國人民需要體認到,落實

以「使用」取代「擁有」,帶動產業創新

台灣的能源 90 %以上仰賴進口,深受國際情勢影響。能源的供需平衡一直是台灣重要

以終為始,推動台灣邁向「2050淨零排放」

台灣2050淨零排放的實踐是艱鉅且長期性的任務,需要政府、產業、社會有一致的決心

資源循環的減碳作法

在製造階段,企業從產品設計之時即導入循環設計,盡可能使用單一材料、模組化設計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