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感謝/賴彥銘(循環台灣基金會志工)彙整摘譯
什麼是維修權?
由於維修產品可以對環境產生正面效應,且修理是循環經濟中重要的一環,維修權近年來歐盟被廣泛的討論。
歐盟認為維修權的概念目前仍相當模糊,可能發生在以下三種情況、且各自都存在一些問題:
- 保固期內的維修:在歐洲保固期通常是消費者購買後兩年,在這段期間內,消費者可以免費維修有缺陷的產品,但不包含人為或不當使用的損壞。
- 過保後的維修:過保後企業不再有義務滿足提供消費者維修需求,因此消費者經常面臨無處可修、無零件可換、維修費用太貴或者產品被設計成難以維修等情況,導致消費者的權益受損。
- 消費者自行維修:由於產品販售時不會附上維修手冊或額外材料,因此消費者往往必須透過專業的維修單位才能修理產品,這也阻礙了消費者自行修理的權利。
維修權在歐盟的立法進展
維修權將牽涉「消費者法令」、「生態設計法令」以及「歐盟生態標章規則」等法律。
早在2020年起歐盟對於維修權就已展開許多行動。首先,歐洲議會陸續提出許多目標,包含:
- 保障保固期後的維修和保固期內人為損壞的自費維修
- 義務標示產品估計使用年限和維修資訊
- 提供更換零件
- 維修服務
- 軟體更新的相關資訊
- 鼓勵零件標準化
- 根據產品的預計壽命年限規範相關部件持續提供的最低年限
- 確保替換零件的價格合理且取得無礙等。
2021 年 9 月歐洲議會發布了最新的維修權立法目標,預計先針對《貨品銷售指令》(Sale of Goods Directive) 進行修法。這除了是歐盟建構循環經濟的重要里程碑外,也將促使生產者以完整生命週期的角度,從最初的產品設計開始,對廢棄物負責。其中包含:
- 強制提供維修服務並確保零件持續供應
- 義務標示永續性、或者透過數位護照揭露價值鏈中的資訊
- 對公共採購行為設定最低限度的可持續性規定
透過此修法將有望促成更永續、更耐用且更容易修理的產品的產生。
電子產品先行
在電子產品部分已經有較詳細的內容。2020 年底歐盟已對筆電和手機的電池進行管制,要求提供終端使用者獨立更換電池的設計。接下來還將針對能源效率、可維修的部件比例、電池壽命、減少不必要的充電器持續做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