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論壇:循環電子的10項行動議程

特別感謝/齊青、賴彥銘(循環台灣基金會志工)彙整摘譯


加速轉型循環經濟,除了能確保產業資源的供給安全,也有助於緩解氣候變遷。據估計,轉型循環經濟可以減少全球約 45% 的溫室氣體排放,是達到淨零排放的重要行動。全球電子廢棄物的回收能創造約 570 億美元的經濟價值;另外,資通訊裝置的再使用與翻新則可帶來約 100-200 億美元的經濟機會。

世界經濟論壇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WEF) 於 2018 年發起了「加速循環經濟平台」(The Platform for Accelerating the Circular Economy, PACE) ,匯集了不同產業部門的政府、企業、公民、金融、研究單位等成員組成工作小組,透過訪談和討論的方式,提出 5 大產業部門的轉型目標、鑑別其對地球和人的影響、盤點出規模化循環模式可能遭遇的阻礙,最後再為各別產業部門提出 10 項須優先執行的行動議程 (Action Agenda)。

為協助台灣電機電子產業探索轉型循環經濟模式的產業特定作法,循環台灣基金會結合志工的群策群力,摘譯、整理出本報告提出的轉型目標、轉型所帶來的影響與阻礙、以及 10 項行動議程 ,供關注台灣電機電子產業的企業人士、政策制定者、學術研究機構、及社會大眾等利害關係人共同參考。

圖:WEF 循環紡織報告的研究架構圖(WEF, 2021)

轉型目標

  • 在新產品中使用再生材料,並確保產品使用後可被回收
  • 延長產品和零組件的使用壽命
  • 建立能妥善回收及處理電子廢棄物的機制

轉型所帶來的影響

  • 資源使用

    電子產品的回收、延長產品和零組件的使用壽命、以及使用再生材料,均可以減少整體資源的使用。然而除了錫和鉭之外,電子產業並不是基礎金屬 (如:鐵、鋁、銅) 和貴金屬 (如:金) 的主要使用者,因此將電子產業中的資源進行循環,對於減緩金屬資源耗用的效果有限。

  • 氣候變遷

    使用再生材料,有助於減少生產過程的碳排放 (再生鋁能減少95%,再生塑膠則能減少83%)。此外,延長使用壽命所帶來的減碳量,將超過購買能源效率更高的新產品的減碳量。高品質回收材料或零組件能減少對新開採的需求,同樣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尤其是冰箱的冷卻劑。

  • 人體健康及生物多樣性

    在設計階段淘汰有害物質和潛在有害物質,有助於維護人體健康及生物多樣性。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可減少製造數量、減少電子廢棄物的數量,繼而減少在生產階段和廢棄階段所產生的污染物。高品質的回收,也可避免產生高污染的電子廢棄物。

  • 經濟福利

    據估計全球電子再生材料市場的產值高達 570 億美元。電子產品的翻新與再使用估計也可產生約 100-200 億美元的新市場機會。而從電子廢棄物中獲取的原料 (主要為鐵、銅、金) 的價值約為 570 億美元。

  • 尊嚴勞動

    即便電子產品循環對整體採礦業的影響有限,但小型採礦場對需求變動很敏感、也最容易受到衝擊。若電子產品的新需求減少,可能降低電子產品製造商/製造國的就業機會,不過也可能帶來維修和再製造的新就業機會。

轉型的阻礙

本報告亦梳理出邁向 3 大轉型目標可能遭遇一些阻礙,以下僅舉幾個為例:

  • 缺乏全產業公認的循環設計定義和標準
  • 由於循環設計所帶來的效益仍屬於外部性,故生產者和設計者缺乏採用循環設計的誘因
  • 社會並沒有廣泛意識到電子廢棄物的環境及社會危害
  • 缺乏透明的次級材料資訊、以及缺乏穩定的供應

10項循環電子的行動建議

為了克服轉型所面臨的阻礙,同時最佳化循環電子產品所帶來的正面影響、以及舒緩權衡時所帶來的衝擊,本報告提出了以下 10 項行動議程:

行動1:導入循環設計新思維

再生原料、使用性及耐久性是循環產品設計的主軸。然而,目前缺乏市場公認之循環經濟標準、且再生原料的成本仍較高、以及將再生原料作為替代原料所面臨的技術瓶頸,都使得業者不願投入於循環經濟的領域。

為提高生產者踏入循環經濟領域的意願,電子製造商、產業公協會和研究機構可以推廣「產品生命週期評估 (LCA)」的使用,以評估在產品層次如何權衡「設計需求」以及「循環設計策略」。此外,政府除了透過稅務上的調整來降低願意投入循環設計的生產者的負擔外,也可設立非關稅型貿易壁壘來規範進口商品的性質,例如:耐用性佳、維修性高或禁止附有有害物質的商品進口等。

行動2:建立再生原料供應鏈

缺乏透明化的供應鏈,導致再生原料的品質不一、及取得不易,使得生產者不願使用再生原料,因此需要建立一個採購流程透明的「再生料買賣方媒合平台」;並針對再生料的來源、內容、品質設立具公信力的標準(標準制定可由回收業者、製造商、材料生產商、標準制定單位等一起合作發展)、甚至設立第三方驗證單位,有助於打造高韌性的供應鏈。

此外,政府也應該扮演「以大帶小」的角色,串連產官學研一同研擬如何將再生原料供應系統數據化,並且教育民眾使用再生原料有助於降低經濟對環境造成的負擔,提升民眾對再生原料的認知,藉此創造市場需求。

行動3:改變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創造市場需求

為了創造市場需求,除了提升社會大眾對循環經濟的認知外,政府也可透過採購法的改革吸引以公部門採購維生的業者積極改變其營運思維,將循環經濟的理念導入產品設計及生產流程中。例如:政府及私有企業每年度可預撥一定額度的預算來優先採購翻新再製造的二手商品,拋棄以往只能採購新品的限制。

行動4:輔助新興產業的誕生,打造出環境經濟社會三方效益極大化的商業模式

多數採用循環商業模式 (例如:產品服務化) 的企業面臨環境效益無法被認可的問題,導致這些企業將外部成本內部化、負擔較高的資金成本後,卻又難以獲利。因此政府應當支持那些積極參與循環經濟的企業,創造力於循環產業發展的生態。此外,產官學研之間的交流有助於各方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循環經濟所帶來的效益,打造屬於自己的循環商機,而非一味地圍繞在產品服務化的思維。

行動5:提升消費者參與舊機回收計劃的意願

舊機回收政策雖已推廣多年,但繁瑣的流程使部分消費者寧願將舊機堆藏在家中,也不願採納舊機回收的方案,這意味著市場正錯失一個龐大的商機。

因此,企業應優化舊機回收的制度、並提供消費者相對的回饋,以吸引消費者參與舊機回收計劃。此外,企業可與政府或第三方回收單位合作,提升產品回收的便利性;同時也需確保回收的電子產品的內部資訊獲得妥當地處理,以維護消費者的權益。

行動6:建立完善的回收體系

電子產品含鉛、汞等多樣有害物質。以未經許可之方式處理回收物將會降低能資源的效率,甚至危害到環境和人體健康。因此,公私部門之間應當確立自身定位,盤點整合各方資源。企業之間也可簽訂 B2B 的回收機制,將雙方的副產品資源化,共同建立完善的回收體系。最後,應強化生產者或進口商延伸責任制度 (EPR)、統籌個體回收業者、並透過大數據優化回收體系以追蹤回收物的去向,都有助於建立完善的回收體系。

行動7:逆物流流程透明化及效率提升

政策制定者應隨著市場需求而檢視電子廢棄物處理法,以利於推動循環經濟。例如:巴塞爾公約 (Basel Convention) 因在擬定時並未將循環理念納入考量,導致其對電子廢棄物所設下的嚴格控管,阻礙了極須跨國合作的逆物流的推動。此外,制定逆物流申請 SOP 並導入電子申請服務將會勢在必行。最後,跨國合作、媒合出口國之生產者與進口國之回收者,並設立逆物流無障礙通關環境,將有助於提升逆物流的效率。

行動8:策略性地規劃與建置分類、前處理及回收的營運模式

隨著回收再利用的市場越來越龐大,分類、前處理及回收等環節涉及到經濟福利的分配。同時還必須考量到規模經濟、資本投資龐大回收期長等,因此各國政府、區域組織、及私部門需要針對這些價值環節進行系統性地規劃及合作,設想在哪些地點設置回收系統、設置多少產能、以及如何分工等。

行動9:增加回收科技和設備的投資誘因

電子廢棄物的循環經濟仰賴穩定的廢料流入量、物流成本降低、貴金屬含量及材料純度提高、以及合規和去污染成本,這些亟須仰賴對科技創新及基礎建設的投資。為此,電子製造商可以透過承諾增加新產品製造所含的回收內容,來提供強力的需求訊號給再生材料的供應鏈業者。另一方面,政府和金融機構也能透過貸款,鼓勵分類及前處理的科技創新及高品質手工拆卸。同時政府能夠透過租稅減免、補貼來鼓勵製造業者從原生料轉移到再生料來生產。

行動10:整合並推進循環電子的優質工作

電子產業的循環經濟創造出許多新的價值環節,像是再生材料、電子廢棄物收集與回收等。然而這些環節的勞動條件存在不確定性。為了增加轉型過程的社會包容性,有必要啟動政府、雇主及勞工組織的社會對話。企業也可延伸供應鏈的審計概念到下游(收集、分類、前處理及回收)的夥伴,讓勞動條件能被完整揭露。此外,政府還能將社會保護的涵蓋範圍擴大到電子廢棄物的勞動者及其家人,或是投資在技能提升或再培訓計畫,以幫助勞動者過渡到循環經濟的價值鏈上。而政府、研究機構、雇主及勞工組織亦能透過收集數據、以及提升與勞動條件相關的知識,以提升循環電子的意識、並設計出更有效的政策。


報告原文全文請見:Circular Economy Action Agenda - Electron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