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一材質好回收,南亞將PET製成循環纖維

紡織品的原料除了天然的棉、麻以外,也包含金屬和許多種化學纖維,而近年來更因為寶特瓶、咖啡渣等等材料都可以回收再製成紡織品,多樣的原料混雜也使得這些複合材料回收的難度提升。

再製PET,單一材質更方便回收

南亞塑膠為了提升織品回收的容易度,實踐單一材質的理念,推出了SAYA 系列纖維,希望可以回收所有類型的 PET 聚酯材料 (如寶特瓶、織物、薄膜等)並將其再製造成纖維,提供系統性的聚酯循環經濟解決方案。例如SAYA 365纖維即是南亞塑膠透過回收寶特瓶將其重新製成纖維。SAYA 365纖維不僅可以減少原生纖維使用,製成的衣物在生命週期最後也能重新破碎回收成纖維,投入下一件織品的生產。

圖片來源:Unsplash

南亞塑膠採用的循環策略

  • 材料選擇:SAYA系列纖維是一款經全球回收標準認證 (GRS) 的塑膠纖維。不僅源自回收塑膠,也不含各種有害物質。且在碳足跡、臭氧層破壞、水資源、能源使用、生態毒性、優養化等環境指標也都表現良好。
  • 產品設計:由南亞塑膠成立的SAYA Onehub致力使用單一材質,大幅提升資源循環的可能性。藉由減少織品材料的複雜度,打造更易於破碎、回收、再製造的環境。
  • 製程優化:相較於傳統布料染色每公斤需要60公升的水,南亞塑膠的Chromach技術可以大幅減少水資源需求,整個製程可減少97%的水使用,大幅減少整染用水耗用。
  • 分類/蒐集:SAYA Onehub使用人工智慧分類技術,透過織品的材質和顏色,將寶特瓶和織物快速且精確的辨識。SAYA Onehub的辨識技術可達準確度93%,且每1秒就能辨識一件衣服,大幅增加回收的速度。
  • 處理再生:經過分類後的織品會經過環境友善的脫色程序,除去紡織染料,再進一步用於抽絲或造粒。最後這些原料會再製造程新的單一材質紡織品,達成資源循環的目標。
圖片來源:南亞塑膠

效益

相較於原生纖維製造每噸約排放2399公斤二氧化碳當量,SAYA纖維僅排放約674公斤,減碳幅度高達72%。不僅如此,南亞塑膠在2020年和2021年也分別回收了59億支及87億支寶特瓶以作為SAYA纖維的原料,減少海廢問題,並將其資源化。由於減碳效益顯著,目前SAYA纖維供應給愛迪達、耐吉、哥倫比亞與The North Face等知名品牌,讓資源循環不只是好主意,更是門好生意。


本案例內容由循環台灣基金會編撰
更新日期:2022年9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