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台灣基金會黃育徵董事長受邀至農業科技研究院演講,黃董事長以「新農業 + 循環經濟 - 台灣的前瞻“加二”!」為題,向農科院林代理院長及一級主管群分享淨零時代下的策略思維。
農科院長期協助鏈結台灣農業與科技,在實踐淨零排放的目標下,扮演從長遠、前瞻的角度規劃淨零策略的角色。
人有「三高」,地球也有「三高」
演講開始,黃董事長以人與地球的「三高」來比喻,一般人在面對三高症狀時,剛開始往往透過吃藥「治標」,但改變生活模式才能「治本」。
如今地球也面臨三高問題 - 高消耗、高污染、高碳排,伴隨而來的是六大症狀 - 資源耗竭、環境失衡、氣候災難、土壤退化、貧富差距與健康危害,根本的問題來自工業革命以來,大量開採-製造-消費-拋棄的農業與經濟模式。因此,當地球面對三高問題時,我們不僅要透過減碳來治標,也要轉型循環經濟與新農業才能治本。
「加二」引領台灣邁向「進步社會」
一個進步的社會,會是一個包容、慷慨與韌性的社會,三者互相關聯,而要打造進步的社會,關鍵在國家的兩大支柱 - 農業、經濟。事實上,台灣邁向進步的社會從 2016 年政府推動的「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就已開始,特別是其中的「加二」 - 新農業與循環經濟,並不是產業,而是為了下一代的「五生」(生產模式、生態平衡、生活方式、生計需求、生命價值)所擘劃的長期願景,是引領台灣邁向進步社會的關鍵。
邁向進步社會的挑戰:被「虛幻」的ESG綁架
邁向進步社會存在兩大挑戰。第一是產業普遍被過去的成功經驗綁架,仍以「低價」作為企業競爭力,依靠「五低」(低水電價、低土地成本、低融資、低環保成本、低薪)存續,難以脫離舒適圈。
第二是被「虛幻」的ESG綁架,雖然許多企業積極投入ESG,但社會對於企業的 ESG 做的好壞並無共識,甚至許多企業推動的E-S-G互相矛盾抵消。更不用說,當每間企業都宣稱自己做 ESG,最終還是用價格來決定訂單。
如果這是一場足球賽,ESG 是記分表,盯著計分表不會贏球,專注在把球踢好才會贏球。
探索新農業與循環經濟商機
講座中,黃董事長以食衣住行育樂為例,分享許多生活中實踐新農業與循環經濟的案例,鼓勵企業多方探索尋找「好主意」,政府則可協助企業將「好主意」變成「好生意」。
演講最後,黃董事長以John F. Kennedy 的話 "If not us, WHO;If not now, WHEN?" 鼓勵農科院同仁,循環經濟、新農業、到淨零排放、永續發展SDGs…等看似高遠的議題,不是別人的事,而是每一個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