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基金會陳惠琳執行長主持2024 臺紐氣候變遷工作坊中,原住民合作及循環經濟場次,共同探討淨零政策不可或缺的配套策略。
台灣與紐西蘭簽署臺紐經濟合作協定 (ANZTEC) 已邁入第 11個年頭,其中除了貿易議題,更納入環境、原住民議題雙邊合作的篇章。為強化氣候變遷議題之合作,邀請雙方學者專家就淨零政策、碳定價機制,以及應對氣候變遷的原住民解方與循環經濟等議題,共同辦理 2024 臺紐氣候變遷工作坊。
氣候議題串起台紐與世界連結
根據「台紐文化尋根計畫」指出,台紐同屬南島語族,依據語言學、考古學及基因學研究成果,大都指出台灣為南島語族的起源地;5000多年前,南島語族的祖先從台灣出發啟航,大約3000年前抵達玻里尼西亞,然後航向夏威夷、復活節島,大約1200年前抵達紐西蘭,因此台紐有著長久歷史淵源的連結。
氣候議題則是新的全球框架,將全世界許多國家連結起來,台紐也不例外。紐西蘭承諾2050年前達成淨零排放,並設下於2030年前減少 50%溫室氣體排放之目標。台灣亦發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目標於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
然而台灣與紐西蘭的挑戰卻截然不同,因此也有許多可以互補之處。紐西蘭經濟高度仰賴畜牧業,是全世界上最大的乳製品出口國,有將近50%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牲畜所產生的甲烷。台灣經濟高度以製造加工為主,有超過50%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工業部門。紐西蘭使用「碳排放交易系統」(ETS),而台灣正由碳排放交易系統邁向「碳費」機制,但無論如何,需要制定清楚的計畫,與各方利害關係人大量的溝通與合作,滾動式的修正是必然的路線。
循環經濟與公正轉型不可或缺
要達到淨零排放,除了能源轉型,更需要有效運用資源,將大量生產製造的模式轉向循環經濟。而淨零排放更不只是大企業的事,更不能遺落任何人。其中原住民與自然共存數千年的智慧更是我們學習的對象。
紐西蘭講者首先分享毛利人的世界觀 (Te Ao Māori)是土地即生活,生物與非生物皆緊密連結,是完整且跨世代的。因此政府的氣候變遷政策並非「為原住民制定」,而更重視由原住民領導,與原住民合作的計畫。如何協助毛利人利用林下經濟、共同投資綠能及生態旅遊,能提升經濟韌性共解氣候變遷。陳惠琳執行長亦分享台灣林業與自然保育署與原住民合作的山林共管政策,以及2023年國際小米年,產官學致力於因應極端氣候糧食作物的保種。
資源循環署則分享台灣一路從廢棄物管理到資源回收,到循環經濟的過程,最新正在研擬中的資源循環促進法更是強化源頭減量,包含綠色設計及循環採購皆納入,並以塑膠與紡織為例分享實際管理的作法。有鑑於台灣新南向政策,有許多國家仍需要更多政策與技術上的協助來將資源轉入循環體系,台灣亦將建置跨國的資訊對話平台,分享台灣的經驗與案例。
台灣與紐西蘭簽署臺紐經濟合作協定 (ANZTEC) 已邁入第 11個年頭,其中除了貿易,更納入環境、原住民議題雙邊合作的篇章。期盼台灣與各國有更多雙邊對話探討,以循環合作共解氣候危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