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大學致力於培育具備國際視野、社會關懷與永續發展思維的青年學子,並將循環經濟視為全校性教育發展藍圖,期望未來能培養出更多具備循環經濟知識和創新思維的人才。為了推動這一目標,輔大特別邀請了3位論壇主講人,分別是環境部資源循環署賴瑩瑩署長分享臺灣資源循環的推動現況及未來發展、中興大學循環經濟研究學院王升陽院長分享臺灣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可以開發出眾多具有高附加值的商品,以及循環台灣基金會陳惠琳執行長以「Taiwan Can Lead!循環經濟開啟想像力的大門」作為主軸分享。此外,本次論壇由輔仁大學校長藍易振、學術副校長王英洲、教務長蔡宗佑和教發中心主任韓千山擔任與談主持人,引領校內與校外約150位師生、產業夥伴共同探索循環經濟。
輔大可作為培育循環經濟人才的領頭羊
循環台灣基金會陳惠琳執行長在專題演講中分享台灣正面臨三面夾擊的風險,作為一個高度依賴進口原材料的國家,若是受到疫情和國際局勢的影響,供應鏈的穩定性必然受到極高挑戰。此外,ESG的要求也增加了企業本身的營運成本,而這些正是台灣產業會面臨到的風險。陳惠琳執行長指出,目前的我們習以為常的線性經濟模式(開採-製造-消費-拋棄)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和社會問題,我們不應被過時的「線性成功」經驗「綁架」!必須轉向循環經濟以減少資源消耗和提高資源循環使用效率。她同時強調,循環經濟需要新的商業模式設計,讓產品能夠從傳統單向「賣斷」到創造穩定收益的「服務化」,促使人們「以使用服務取代擁有」來滿足生活所需,如此才能應對未來的環境和社會快速的變化與風險。
台灣已有許多實踐循環經濟的先行者,在邁向轉型循環經濟的列車上了;台灣在全紡織供應鏈上扮演極度重要的角色,站在這樣的基礎上,「歐都納全循環衣」從回收到循環設計,串連10家以上價值鏈夥伴合力打造全再生且可再生單一材質的循環衣。此外,新光紡織ISP的「永續循環制服」也從「循環設計到商業模式」建立循環紡織供應網。
此外,實踐循環經濟重要的關鍵在於跨界合作,而輔大擁有許多人文社科背景的專家學者(包含:財務金融會計、企業管理、社會科學...等),不僅是加速循環經濟發生的推手,同時也是啟發與賦能年輕學子建構循環思維與能力的重要角色。
輔大校園邁向循環的關鍵第一步
本次論壇也同步展示輔大各學院在循環經濟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與應用。民生學院展出了由八豆夭開發的黑米糠及利用豆渣製作的零嘴、織品服裝學院則透過永續織品及烏克蘭難民關懷包,強調社會責任與循環永續結合的設計理念。傳播學院則製作了一系列永續報導影片,藉由影像傳達環境永續理念,呼籲社會大眾關注環境議題。
瞭解更多論壇紀錄:輔仁大學新聞稿-「2024輔仁大學循環經濟論壇」熱烈登場, 場外展現多元成果創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