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亞太地區循環經濟理念的實踐與國際交流,亞洲生產力組織(APO)與日本生產中心(JPC)於2025年4月22日至24日成功舉辦「循環經濟原則對生產力與永續性影響工作坊」(Workshop on Impact of Circular Economy Principles on Productivity and Sustainability)。為期三天的線上工作坊吸引來自菲律賓、印度、蒙古、伊朗、斯里蘭卡、孟加拉、柬埔寨、巴基斯坦、泰國、越南、印尼、台灣等13個國家的約48位專家學者一同參與,探討全球循環經濟的發展趨勢與各自國家的實踐經驗。

本次活動特別邀請日本生產力中心環境經營中心主任喜多川和典先生,以及多摩大學規範制定策略中心訪問教授市川芳明,分享全球循環經濟的最新發展趨勢,並深入解析國際 ISO 59000 系列循環經濟標準,為與會者提供實務導向的理論依據與制度參考。此外,循環台灣基金會執行長陳惠琳應邀進行專題演講,分享台灣在推動循環經濟方面的具體成果。因應應線性經濟對環境的衝擊,全球正積極導入循環經濟策略以回應減碳需求。根據分析,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中約有 45% 來自資源使用,55% 來自能源消耗。為實現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台灣已提出涵蓋各產業的十二項關鍵策略。

第一天專題演講聚焦於農食、紡織和塑膠產業的循環經濟實踐案例
台灣農食產業透過全循環農場系統、高值利用農廢及數位創新,有效降低在生產、運輸與丟棄過程產生的溫室氣排放 ; 紡織產業從寶特瓶回收再生紗技術到高價值農業廢棄物再利用,並積極推動「衣到衣」的循環紡織系統。面對塑膠垃圾問題,台灣從源頭減塑、開發生物可分解袋到政策推行,同時鼓勵民眾使用循環杯和可重複容器,一同推動綠色生活。陳執行長特別強調,台灣的回收系統已成為國際典範,並在全球都市回收率中名列第三,充分展現出台灣在資源循環利用方面的領先地位。
第二天專題演講聚焦於電子與高科技、建築與能源產業的循環經濟實踐案例
台灣在電子與高科技產業針對「計畫性過時」造成的資源浪費,企業導入「使用代替擁有」的共享概念,如燈泡租賃服務。與供應鏈品牌合作推動模組化電腦設計,提升產品可維修性與零件替換性,延長使用壽命,實踐全生命週期管理 ; 建築領域則倡導循環建築概念,透過回收建材、模組化設計與家具家電租賃,整合資源使用與回收系統,打造完整循環生態 ; 在能源產業方面,從廢棄物再生能源技術延伸至城市載具共享服務,串聯綠色交通網絡,加速邁向永續城市生活。
此次工作坊展示台灣在循環經濟與永續發展的多項成果,許多與會者表示,很驚豔台灣已有這麼紮實的循環經濟基礎,期待未來能跟台灣繼續交流。但我們也都同意,全球邁向循環經濟仍有許多挑戰待努力及共同合作,需大步轉型才能CC4CC–打造循環合作,共解氣候危機!
暸解更多:ISO 5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