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轉型,會是好生意!」——這句話在由明基材料(BenQ Materials)主辦的 「From Material Science to Mission: 2025 Cross-Industry Circular Economy Forum」 上,獲得最鮮明的詮釋。論壇聚焦「使命驅動,材料創新」,串連國際品牌與在地產業的經驗分享,展現了台灣紡織產業如何在永續浪潮中找到新契機。
Patagonia:品質與永續的平衡之道
Patagonia 全球產品足跡副總裁 Matt Dwyer 在演講中指出,「品質與永續可以並行」。他回顧品牌十年來在首選永續材料(Preferred Materials)的推動成果,目前產品已有超過 95% 採用具環境或社會正面效益的原料。
更重要的是,Patagonia 設下 2025 年全面淘汰 PFAS 的目標,並積極推動 Waste Economy。例如,透過 NetPlus® 尼龍,將回收漁網轉化為新材料,自 2018 年以來已減少超過 620 萬磅的海洋廢棄物。Dwyer 強調,永續不只在環境層面,更延伸至社會責任:透過 公平貿易認證(Fair Trade) 與 生活工資(Living Wage) 計畫,Patagonia 正在逐步改善供應鏈中勞工的待遇與福祉。
這樣的實踐,讓聽眾看見品牌如何透過數據與制度,證明永續策略可以同時提升 員工滿意度、品牌價值與消費者信任。
明基材料 × Patagonia:跨國合作的里程碑
論壇上最受矚目的,是 明基材料旗下 Xpore 與 Patagonia 的合作故事。Xpore 以「無氟、無溶劑」的創新防水透濕膜技術,正好呼應 Patagonia 對環保材料的需求。雙方自 2020 年展開接觸,卻不僅止於技術對接,更接受了嚴苛的供應鏈稽核挑戰。
2023 年,Patagonia 的團隊深入台灣工廠,逐項檢視工安、薪資與勞工福利,甚至與基層員工一對一面談。Xpore 憑藉透明制度與尊重員工的文化,一次通過,並快速推進合作進程。如今,Patagonia 的 M10® Waterproof Alpine Anorak 輕量三層外套,正是採用了 Xpore 最高階 Ultra 奈米多孔薄膜。它能承受極端環境,同時維持舒適度,更象徵台灣材料科學如何在國際舞台上展現「科技 × 永續」的實力。
這段合作歷程,已超越傳統的供應鏈關係,成為「並肩解決問題的夥伴關係」。它不僅證明台灣紡織產業的創新潛力,也示範了如何從材料科學邁向使命驅動。
從好點子到好治理,才有好生意
在論壇中,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以「Go Circular; Now & Together」為題,提出對產業轉型的深刻觀察。他直言,全球過去三十年減碳成效有限,僅靠單一產業或國家難以應對氣候危機。唯有推動 CC4CC(Circular Collaboration for Climate Crisis),透過跨產業、跨國界的協作,才能打造真正具韌性的永續生態系。
黃育徵進一步指出,台灣產業唯有加速循環轉型,才能在全球競爭中站穩腳步。他提醒企業,若能把「好點子」結合「好治理」,便能創造「好生意」。在此脈絡下,台灣不只是國際供應鏈的參與者,更有機會展現循環領導力,成為全球永續製造的標誌之一。
這場論壇不只是技術交流,更是一場跨域對話,讓產業看見台灣紡織業的新契機。從 Patagonia 的永續 DNA,到 明基材料的材料創新,再到 循環台灣基金會的系統性倡議,共同描繪了一個清晰的訊息:循環轉型是產業未來的必然選項,也是新一輪競爭力的來源。
隨著 2025 亞太循環經濟論壇暨熱點(APCER & Hotspot 2025)的腳步將近,這場論壇的精神正好預示了產業的下一步:唯有跨界合作、共同創新,才能在全球永續的浪潮中寫下「從材料科學到使命」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