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會黃育徵董事長於上週三 (17日) 接待「比利時聯邦參議員暨區議員訪問團」,與五位跨黨派議員分享「加速循環合作,共解氣候危機」 (Circular Collaboration for Climate Crisis, CC4CC) 的倡議、台灣落實循環經濟的策略、以及政策建議。
重視消費國對減碳的責任
對於國際間的減碳策略,黃董事長點出「以生產為基礎」(production-based) 來計算各國的碳排放量所產生存在盲點。「若從『以消費為基礎』(consumption-based) 的角度來看,包含比利時在內的高收入國家的人均碳排放幾乎都會增加。」
每一個國家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因此我們必須重視消費者/國在減碳上的責任。「No one can do it alone! Leave no one behind!」唯有仰賴合作才能共同達成淨零排放。這是 CC4CC 最重要的精神之一。
若從合作的角度來看,黃董事長認為應該重新思考「碳關稅」的議題。「我認為應該成立『碳基金』(carbon fund),由消費國和生產國共同出資、一起坐下來討論這筆基金該如何運用,發揮消費國的責任和影響力。」
加速循環合作,共解氣候危機
交流環節中 Emmanuel De Bock 議員提到,包含台灣在內的亞洲四小龍和不少開發中國家主要以出口導向、製造導向來發展經濟,是否很難擺脫這樣的經濟模式?
「擺脫過去的成功故事的確不容易,」黃董事長回應「但我們依然可以從15%開始,創造一個新模式來逐步取代舊模式。」接著他以台糖牡蠣殼全利用為例,說明如何從原本向蚵農收費 (廢棄物管理思維),轉為付費給蚵農 (資源管理思維),再將牡蠣殼進行高價值循環,做成保養品、鈣片、土壤改質劑等產品。
「在循環經濟的世界裡,沒有廢棄物,只有錯置的資源。只要找對方法,這些都有機會被高價值地使用。」
三大政策槓桿,加速邁向循環經濟
「政府能做什麼?」本次訪團團長 Julien Uyttendaele 於交流尾聲提問。黃董事長認為,除了以循環經濟的精神來訂定專法外,政府還能透過三大政策槓桿來促進資源循環。
- 循環採購:運用2兆元的公共預算來支持促進資源循環的好主意,使之成為好生意
- 國公營事業先行:國公營事業擁有龐大資源,其作為對廣大的私部門具有領頭效果,是政府落實政策方向的重要槓桿
- 改變金融規則:透過金融主管單位的引導,可促使金融機構改變放貸及投資的規則,讓落實循環經濟的企業更容易獲得所需的資源
“讓我們共同努力,從15%做起,創造一個新的循環模式,共同解決氣候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