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基金會受邀參與「環保署資源循環工作會議」,一次蒐羅16個循環計畫!包含 塑膠、生物、金屬、化學品、無機粒料、資源循環資料庫......。 環保署不斷努力促使跨部會的溝通,從獨善其身到共生共好。

自2018年起,基金會參與環保署「資源回收再利用促進委員會」,與各界一同扭轉廢棄物管理思維,邁向資源管理,並將十餘年未改變的「資源回收率」、「再利用率」指標,轉變成「資源生產力」(單位資源的經濟效益)、「循環利用率」(單位資源的循環度)。

這一步跨進了循環經濟從源頭管理的目標,從初期掙扎與磨合,到如今攜手邁進。

美國《華爾街日報》曾盛讚台灣是「垃圾處理的天才」。

我們深知背後有多少人努力評量、追蹤、計算、管理,這些無名的英雄,值得我們深深致敬。

誠如 陳惠琳執行長 於會議上所言:「所有的經濟活動都是為了滿足社會需求,我們需要對人的需求更深度盤點,並把經濟活動過程產生的氣候變遷、環境污染、生態浩劫等外部成本納入考量,再重新設計可以永續發展的經濟系統。」

轉型的道路還很長,但「今天沒有開始的事,明天不會完成!」我們總是深信一步一腳印,才能達成循環日常的願景。

從「廢棄物管理」到「資源循環」到「循環經濟」,關鍵就在「經濟」二字。而經濟又是建立在整體社會的共識上,關係到我們能不能正視既有的環境問題?能不能成為改變的力量?能不能不要跟下一代借取他們的未來?

過去兩個月基金會籌組了多場會議、論壇、工作坊,是為「綠色振興」,更為「下一代宣言」。我們將號召有興趣的夥伴,共同推出「下一代宣言」的社會運動,讓下一代的聲音被聽見,讓你的聲音被聽見,一起支持循環經濟轉型。

到時候,請加入我們,從獨善其身到共生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