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循環台灣基金會黃育徵董事長,與中研院廖俊智院長、經濟部曾文生次長、以及綠投資、綠能源相關企業代表等一同出席2022風傳媒《零碳新經濟》趨勢論壇。會中黃董事長以「淨零 2050:新世代的政經貿合作」為題,談論為何應從點線面的角度來重新思考淨零解方,並提出邁向淨零的四項「制度化」建議供公部門及產業各界參考。

自1995年起聯合國便開啟以因應氣候變遷為目的的「淨零對話」,COP 今年將邁入第27年。然而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依然不減反升,黃董事長認為,其原因在於我們至今仍無法割捨高碳排、高破壞性的線性經濟,同時又不斷發起以促進經濟成長為目標的「經貿對話」。若經濟成長始終盤據國內和跨國政治議題的前幾位,而「生活和社會需求的滿足」又無法與「資源耗用」適度脫鉤的情況下,淨零排放將難以達成。

圖/風傳媒提供

從點線面思考淨零解方

「未來 28 年,到 2050年,國際間的地緣政治版圖、社會面貌,產業、企業的發展和經貿分工都會有巨大、結構性的轉變。」黃董事長說。然而可惜的是,我們往往停留在「點」的層次來看待氣候問題和淨零機會,缺乏從點延伸到「線」和「面」的探討。

以電動車此「淨零機會點」為例。電動車在使用階段能避免化石燃料的直接燃燒,不過電動車在製造階段的碳排卻比同級燃油車更多。隨著電動車大量普及,世界對於幾項關鍵金屬原料(鋰、鈷、鎳)的需求將會是現在的幾十倍。這些金屬礦源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像是:中國、智利、剛果、阿富汗等,我們是否有相應的政經貿策略來回應國內產業鏈重整的新需求?

除此之外,淨零排放也是個必須從需求端和生活面著手改變的議題,我們是否對2050年的移動方式有著共同的想像?全國交通網絡的建設和投資如何回應這些想像?城鄉發展和就業的結構、國土和自然環境的規劃將會如何?這些多面向、不同層次的議題,都是我們單從電動車這個「點」來看淨零,可能產生的視野盲點。

當我們對此有了全「面」性的了解後,便能釐清所有「線」和「點」的布局,避免各個機會點與線之間的矛盾,發揮各個「點線之間」的綜效。

透過「制度化」來落實淨零

國發會於今年 3 月 30 日公佈的 1.0 版的「台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這是一項重要的里程碑!但是它不是結束,只是開始!

接下來我們必須能有效串連「點、線、面」所延伸出來的淨零機會,並將其融入 2.0 版的路徑圖,每年更新。

而該如何串連?黃董事長認為,可以透過 4 項「制度化」(institutionalize) 的方式提升公部門和產業界的領導力,以創造合作的綜效。

1. 設置專責的淨零負責人和團隊

實踐淨零排放是個高度複雜、涉及跨領域、仰賴跨產業合作的議題,因此需要盡快在中央設置有「專人領導」、「專人當責」的跨部會、跨領域「淨零團隊」。其任務要能即時反應國內外的淨零發展情勢,與國際同步,並於每年提出「升級版」的淨零路徑圖。

然而在今年五月行政院提議的新一波政府組織改造中,僅在新增的環境資源部下設置「氣候變遷署」和「資源循環署」兩署。此舉將難以發揮其應當具備的跨部會整合功能,實屬可惜。

2. 建立淨零台灣2050的願景與目標

面對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我們必須著手探討未來30年的共同願景與重要里程碑。這些討論可能包含:

  • 如何擺脫一甲子來,以低價的水、能源、融資和土地、還有低薪資等「五低」的競爭力來換取企業存續的宿命?
  • 如何以「淨零生活」來帶動「淨零生產」,團結百行百業,打造一個高韌性、可再生型、具包容性的循環經濟體?
  • 如何建立一個「不遺漏任何人」,包容、慷慨的台灣社會?

3. 推動淨零治理文化

沒有單一企業、產業或國家能夠獨自落實淨零。因此我們不能關起門來自己悶著頭、拍腦袋;而必須要推動我所謂的「加速循環合作,共解氣候危機」(Circular Collaboration For Climate Crisis, CC4CC) 的對話,共同探討有哪些解方能協助實踐淨零?彼此間的「優先次序」?以及個別在環境面、經濟面、社會面的「效益衡量」?並確實追蹤其落實的成效,如此才可能逐步落實淨零。

4. 設計淨零治理槓桿

「政策、法令和公共預算」是政府引領民眾和企業達到淨零的三大「治理槓桿」,政府必須有效調和政策和法令間的衝突,將公共預算及資源投注在適當的位置以實現淨零。

例如:

  • 台灣每年有一兆以上的「採購預算」,我們可以加快腳步推動「循環採購」;將「產品服務化」的循環型商業模式,以及「外部成本」的減量目標,逐步納入所有的公共採購案
  • 台灣有許多直屬政府的「國營事業」也能成為推動淨零的領頭羊。建議政府將淨零的目標納入國營事業的績效考核,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透過大量的公部門資源提供市場誘因,讓直屬國家的「採購預算、國營事業」都可以成為啟動淨零路徑的先鋒,這是落實淨零排放的關鍵策略!

改變,從你我開始

「有很多人說淨零排放是為了要救地球。但是老實說,地球並不需要人類來『救』,反而是人類需要自救。」黃董事長語重心長地說。他認為,帶動改變不難,從你我開始就是了!若每個人都可以模仿那帶動魚群轉向的 15% 關鍵者、成為不斷擴大「影響圈」的火種,改變便能發生。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