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臺灣循環經濟週 於十月中展開,安排了一系列循環經濟相關活動。

首場活動由 臺灣循環經濟高峰會 於10月16日揭開序幕,三個部會的首長首次同場對談,由循環台灣基金會 黃育徵 董事長主持提問。邀請與談人與聽眾要用 20 年為期來思考,因為循環經濟是一個經濟模式與產業轉型的目標與方向,並提出:

 政府如何激勵既有企業突破現況、鼓勵具有前瞻與韌性的新創? 

環保署 沈志修 副署長提及台灣已經有力麗、齊輝、春池、台糖等許多業者從製造端努力,但是同時也需要消費者努力。像是網購包裝每年產生三萬噸的包裝,消費者現在可以選擇可以重覆使用的循環包裝箱/袋,回歸使用後,就能夠減少消費所產生的廢棄物。

經濟部 曾文生 次長以武俠小說比喻,對於循環經濟的需求就像是「丹田」,可以帶動物質流、能源流、知識流與金流,這些帶動循環經濟的「真氣」。現在很多品牌都在要求使用再生料,同時我們也需要活絡四種流的,從源頭的設計與商業模式上推動創新,台灣在上就能夠成為一個更強的循環經濟高手與更好的國家。

農委會 黃金城 副主委從他參訪畜牧場的心得談起,提及台灣的畜牧業的營運方式已經四十年不變,需要朝向循環經濟的方式轉型,也讓農業廢棄物能夠發揮更高價值,這個是一個結構調整的工作,也需要不同部會的合作。如果發展成功,這樣的經驗也能夠協助亞洲地區農業生產的國家。 

黃育徵 董事長指出,在三個部會都不約而同地都提及「合作」是關鍵。這也是循環經濟三大文化改變的之一的「系統性合作」,不管是資源之間、部會之間、企業之間、國家之間都需要合作。透過這樣的合作,應該要建立一個新的模式,取代既有的現況。

2.0 是完美的視力。2020 我們可以想像是一個Perfect Vision,完美的視野。適合趁現在思考什麼是完美的未來?

對於過往的價值迷失,我們戴上「循環經濟的眼鏡」來反思價值。尊敬大自然,負責任地使用資源;開採時使用友善原物料;製造過程採零污染、零排放、零事故的態度;使用從產品交易進化到採用服務型、使用權的商業模式;所有廢棄物都是「錯置資源」。這是循環經濟所帶來根本的、結構上的價值轉換,也幫助我們打造出更具韌性、可再生的發展模式。

緊接著政策高峰對話後的議題討論分別著重:

1. 塑膠循環經濟:塑膠治理的行動方案

政府對於減塑及循環經濟的推動,如何影響塑膠材料和企業,以及企業應對準備情形。並說明臺灣塑膠業的成功案例、創新行動,以及全新的商機。

2. 循環營建設計與再生粒料應用

透過可回復的建築設計,使所有建材都可回收再使用,等到建築物被拆除,供應商再重新使用建材,使得建築物就像是儲存建材的銀行,例如:臺北市南港機廠基地公共住宅,從招標、規劃設計、興建、使用、維護、活化再利用及拆除與再生等階段,皆導入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3. 循環農業:科技政策與成果

農業發展要不斷創新,透過跨產業及跨領域的緊密鏈結,有效運用土地和水資源,改變農業生產技術與模式,提升經營管理成效,以增加農產附加價值,為未來永續農業帶來新農業希望。

「2020臺灣循環經濟論壇」使國內諸多具有前瞻視野的業者,正面迎接循環創新的挑戰,打造與人共生的宜居環境,邁向綠色復甦,達到永續未來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