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為何需要循環紡織?
過去 15 年衣物產量成長一倍,服裝的使用率卻下降 40% 。生產者賣愈多、而使用者卻用更少的趨勢下,地球的資源持續被消耗。「開採—製造—消費—丟棄(take-make-use-dispose)」的線性經濟模式,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加劇氣候變遷。全球紡織供應鏈在極端氣候災損、斷鍊等風險間穿梭,而同時 2050 淨零排放的全球承諾帶來了新的風險。如果紡織業一如既往的運作,將持續耗用資源,如何水缸破了一個大洞卻視而不見,每年流失超過千億美元價值。
台灣先天沒有豐富的天然資源,過度依賴原物料製造而獲利的模式,對台灣紡織業而言,代表著原物料與市場波動風險。一方面接收來自品牌的減廢、減排壓力;另一方面原物料價格持續上漲。除此之外,消費後的舊衣回收無處去,已成頭痛問題。根據環保署統計,2020 年舊衣回收量達 7.8 萬公噸,創下近十年新高。以往外銷的舊衣,也因國際情境的改變,堆置在國內或焚化處理。
「打造新模式,讓舊的模式逐漸被取代。」循環紡織考量紡織品的全生命週期,讓紡織品在最高價值的狀態被延長生命、在使用週期後能夠成為材料再回到製程中,減少原生資源的使用。這樣的轉型對台灣紡織業至關重要,因為它不僅能減少環境衝擊,更主動回應全球淨零排放承諾。透過循環紡織,企業可以實現更長遠的策略,減少對原物料的依賴,提高營運韌性。台灣紡織業在全球機能布料的領導地位,深具「台灣製造」的實力,從使用者的需求出發,運用台灣業者對材料技術的專業,加上台灣完整的紡織價值鏈,設計一個可再生循環的封閉系統,讓「台灣製造走向台灣循環」。
手冊章節:
- 第一章:呈現全球紡織業的資源使用現況,提出紡織品全生命週期的循環策略
- 第二章:收錄國內 8 個案例,說明台灣業者在循環經濟的初步成果
- 第三章:梳理台灣紡織業的優勢,探討產業可在世界循環經濟中扮演的獨特角色
延伸閱讀:
- 《循環紡織:紡織產業的轉型之路》發表會:凝聚紡織業的力量,Taiwan can lead,台灣紡織業 can l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