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帶給我們哪些衝擊和啟示?
疫後我們該如何發展才能因應未來的各式風險?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對人類生活帶來一連串的巨大影響。為防堵疫情擴散,人們移動受限,進而造成全球供應鏈遭受劇烈衝擊, 約80% 勞動力受影響。經濟活動和運輸停擺讓能源需求減少,國際能源署預計 2020 年全球工業溫室氣體排放量會比 2019 年降低約 8%,這將是二戰之後最大的年度跌幅。

新冠肺炎劇烈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教會我們許多寶貴的體悟。大傳染病讓我們認知到經濟繁榮的根基是脆弱的,無法真正保障我們的生活安全。

疫情稍緩後各界相當關心後續經濟復甦的型態走勢。然而不論復甦速度的快慢,即便生活和經濟能回到常態,我們仍舊要面對疫情復發、氣候變遷等問題。當回復常態意味著以造成老舊問題的方式發展時,全球再起要「更好的重建 (Build Back Better)」呼籲。

在這關鍵的時刻,循環台灣基金會舉辦了「後疫情時代線上論壇」,帶領社會各界剖析瞭解當代面臨各式挑戰背後的結構性成因,正是來自大量開採、使用資源,又大量排放污染物的線性經濟模式。探討以下問題:

  • 以線性經濟思維營運的企業長期面臨哪些風險?
  • 循環經濟可以為企業帶來的不同做法和契機。
  • 如何運用綠色振興協助循環經濟在台灣的發展提出建議。

綠色振興為產業及下一代,創造未來二十年的希望

​循環台灣基金會除了透過線上論壇、工作坊與重要企業、智庫和國際組織代表交流意見外,也以問卷廣泛蒐集企業在疫情中受到的衝擊,最後彙整出此本成果報告。

希望讓各界特別是企業認識循環經濟裡的發展機會;同時提出台灣綠色振興應優先挹注的三大方向,協助政府能更好地運用振興資源加速經濟模式的升級轉型,包含

綠色振興方案可以一石二鳥,讓我們復甦經濟也同時往零排碳邁進;提供較低的代價來翻轉環境衝擊,為我們和往後世代帶來打造新願景、新記憶的機會。透過綠色振興帶領產業邁向循環化,讓我們的發展模式有機會從脆弱、退化、破壞性的線性經濟模式,大幅轉向具韌性、再生、恢復性的循環經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