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性經濟

線性經濟

您是否感受到全球的自然環境及社會變化越來越劇烈?

  • 夏天炎熱、穿冬衣的時間也越來越少,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頻率增加
  • 廢水、廢氣、塑膠廢棄物釋放到大氣和水域,威脅人體健康
  • 更多農林地轉為工商居住使用,改變生態棲地
  • 不當耕作、化學品使用和過度放牧,使土壤缺乏生命力
  • 不可再生資源逐漸枯竭,引發供應鏈不穩定、成本上升

事實是...

  • 目前全球均溫比工業革命前高出1.1度。升溫若達1.5度,10年一次的熱浪機率可能增為4倍、容易面臨乾旱地區的乾旱發生率將增加2倍,受影響人數也會增加
  • 每年約900萬人因空氣、水、有毒物質的污染而死亡,主要來自於電廠及汽車內燃機燃燒化石燃料,以及有毒化學污染;每年有800萬到1270萬噸的垃圾進入海洋
  • 全球四分之三的陸域環境、三分之二的海洋環境因人類活動而劇烈改變。自2015-2020年間有超過5,000萬公頃森林地消失,相當於每兩秒就有一個足球場面積的林地消失
  • 全球有三分之一的土壤已經退化,每年流失240億噸的肥沃泥土。這除了威脅農業生產力和糧食供應,也降低土壤的固碳能力,加速氣候變遷
  • 全球每年從地球開採約1,000億噸資源,開採量約是2000年的兩倍。每年的地球超載日都在提早發生,這意味著我們不斷「超支」,消耗地球的自然資源存量。依現行資源使用速度,最快在2030年會面臨到化石燃料、鈾礦、多種稀貴金屬短缺

我們的資源使用模式與這些議題息息相關。

您是否覺察到「消費端」的資源浪費有哪些...

  • 過度消費:在傳統產品販售的商業模式下,為了推動經濟成長,就需要賣出更多產品,這意味著必須消耗更多資源、產生更多廢棄物。甚至有廠商為了刺激消費,刻意縮短產品生命週期,也就是所謂的「計劃性汰舊」。
  • 用完即丟:消費者為了便利、新潮,大量使用一次性包裝容器、快時尚、消費性電子產品,且產品真正被使用的時間遠比產品被設計可以使用的時間來得短許多。
  • 資源閒置:持有耐久的產品,往往未能充分利用產品的效益。例如:自有的通勤車輛僅有 5% 的時間在行駛狀態、 95%的時間未被使用;行李箱一年中僅有幾天被使用,多數時候是放在家中儲藏。這些都是無形中的資源浪費。

生產端也有諸多資源價值未能被保留...

  • 包含邊角料、使用後的化學品、廢熱,或者是豬隻排泄物、蚵殼等各種生產過程的「副產品」。即便它們仍有價值,多數情況卻成為「事業廢棄物」被焚燒與掩埋,甚至被棄置在環境當中。

線性經濟是造成環境/生態衝擊的根本

這種「開採 → 製造 → 消費 → 拋棄(Take→Make→Use→Dispose)」的模式稱為「線性經濟」(Linear Economy)。

在此模式下,地球有限的資源被快速消耗。研究證實,人類的資源使用及經濟活動,與多種類型的環境、生態的負面衝擊呈正相關。

延伸閱讀:失衡的環境:地球限度和大加速研究

台灣被《華爾街日報》譽為「垃圾處理天才」,資源回收率高居全球第二。然而我們產生的廢棄物總量、自然資源的需求量仍逐年提高,為什麼?

回收很好,但非根本之道

理想狀態下,回收再利用的再生料可作為原物料使用,重新再製成新產品。然而不見得每項再生料都能保有製造原產品所需要的強度、純度或物性,故只能用在其它用途。

這種狀況被稱之為「降級回收」(downcycle)。以這樣途徑為主的經濟,我們稱之為「回收再利用經濟」。

來源:Plan C

邁向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強調「封閉式循環」(close-loop) 的技術及回收系統,讓再生料能回到原本的用途。

此外,循環經濟更講求維修、再使用、翻新、再製造等「小迴圈」的循環途徑。這除了能最大程度保持產品與零組件的價值,更能避免將產品「砍掉重練」化作原物料的過程所花費的水電、人力與其他資源。

試想,一支手機破碎後提取其中貴金屬,價格約為100元;而一支手機在二手市場的價格卻有數千元。

為了解決種種環境及社會挑戰,我們必須從源頭開始改變,重新設計既有的商業模式和產品,促成更多循環經濟模式的發生。

延伸閱讀:什麼是〈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