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品的設計、製造、使用到回收的各個生命週期階段,每個環節都有不同的做法與機會,讓企業與消費者能夠落實循環經濟。
把一支蘋果手機丟在森林裡面,並不會自然分解,如果要讓它循環再生,我們需要拿去維修、翻新、再製造,讓它能夠為人所用。最終無法使用時,還能夠讓每一個元件都能夠被回收再生。透過這樣規劃與程序,工業產品如此才能夠發揮最大價值,並將資源留在經濟系統當中持續被使用。
1. 材料選擇 Material Sourcing
使用安全無毒的材料,並減少材料使用、簡化組成。依據生命週期需求選擇
- 耐久性產品:選擇耐久、可多次循環、回收材料
- 流動性產品:優先使用可再生、在地材料(需搭配生物循環基礎建設)
2.產品設計 Product Design
透過模組化設計,使產品易於拆解、維修、升級、再製造、回收。以符合使用者需求為目的,並於產品生命週期節省能資源耗用。
*「產品」在此指最終產品(End product),即已具備預定功能、不再加工、可供最終消費和使用的產品,例如衣服、手機、汽車等。
3. 製程優化 Process Optimization
零廢棄、零排放、零事故為目標,將生產製程各階段所需的水、能源、資源使用效率極大化。生產設備或化學品可採取服務型商業模式。
4. 副產品資源化 By-product Recovery
將製程的副產品投入另一個製程或直接作為產品販售,循環方式可分為企業內循環、產業內循環、跨產業循環。
5. 維修 / 再使用 Repair / Reuse
維修是透過排除故障或更換零組件,讓產品恢復原始的功能。再使用則是將產品維持在原有的形式和功能,能重複被不同的使用者使用。
6. 翻新 / 再製造 Refurbish / Remanufacture
翻新是透過相對完整的檢查與零件更換,讓產品恢復到近乎新品的良好狀態。再製造則是透過一套完整的標準作業程序,讓產品擁有與新品一樣或更好的表現與保固。
7. 分類 / 收集 Separation / Collection
分類是在產品使用週期結束後,依照產品材質妥善分類。收集則是將分類後的產品,送至對應的收集與處理管道,這個過程通常被稱為「回收」。
8. 處理再生 Recycle
將使用結束後的產品,經過一系列處理程序可作為同種或另一種產品的二次料,這個過程通常被稱為「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