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三部曲

循環三部曲

聯合國的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 為全球指引了共同的方向與目標,循環經濟是實踐永續發展目標的關鍵,而 「循環三部曲(Circular Trilogy)」是實踐循環經濟的指南。

讓循環經濟的 「好主意」 能真正轉化為 「好生意」,在這之中 「好治理」 正是這轉化之間的關鍵橋樑。它不只是企業的行動指引,更是打造一個韌性、淨零與進步國家政策藍圖的指南。

打造循環好主意需要具備2項核心思維(Mindsets),並透過3大目標(Goal)5項行動策略 來落實。讓資源使用與需求滿足脫鉤,不再仰賴開採與汰換來維持成長。同時,也必須讓資源得以循環再用、持續創造價值。

2項核心思維(Mindsets)

  • Redefine 重新定義需求
  • Redesign 重新設計商業模式 

3大目標(Goal)

  • 與資源脫鉤(Decoupled):脫鉤經濟成長與資源耗用
  • 高資源循環率(Circularity):提升資源高效循環再利用
  • 數位與智能化(Digitalization/Intelligence):善用數位科技驅動循環創新

5項行動策略(Strategies)

  • 超越「擁有」:需求端以「使用」取代「擁有」。
        透過重新定義使用需求,改用訂閱、租賃等模式,更有效率地滿足生活所需,同時減少資源浪費。
  • 超越「製造」:供給端以「服務」取代「銷售」。
        製造業不再靠賣出產品獲利,而是將產品「服務化」,藉由計畫性維護與升級,兼顧產品的「三能」(效能、功能、節能),不僅能延長產品壽命,也讓企業獲得長期的收益來源與顧客關係。
  • 超越「物資流供應鏈」:打造服務型供應網。

         企業提供的不只是商品,而是結合產品、客服與技術支援的整體服務。透過數位平台串聯物流、回收、維護與碳管理,從線性供應鏈邁向循環服務網絡。

  • 超越「廢棄」:將廢棄物視為錯置的資源。

         當資源擁有「身分」,就能進入市場流通。透過媒合平台與跨業合作,促進產業共生(symbiosis),讓副產物轉化為能源或再生原料,重回經濟循環。

  • 超越「去化」:將剩餘資源視為資產。

         對無法避免的剩餘資源,也應視為具價值的資產,由政府或企業透過採購機制,將過去需付費處理的項目,變成需要收費供應的資源。

在這個過程中,「數位與智能化」是關鍵工具,能協助媒合需求、追蹤產品、串聯系統,推動新商業模式的落實。

透過「六大政策槓桿」「三大循環對話」,建立跨產、官、學、研、社、媒以及跨國的合作體系。

六大政策槓桿:

  • 法令行政:鬆綁法規,更新不合時宜的管理邏輯,以鼓勵取代管制,如《循環經濟推動法》取代《廢棄物清理法》。
  • 循環採購:公部門以採購力引導市場轉型,以數兆的國家預算支持「循環好主意」。
  • 基金融資:成立循環轉型基金,作為原創後盾,如「綠色成長基金」等
  • 財稅金融:藉由稅務獎勵,讓循環投資不再是成本,而是可計算的資產,需要財政部、金管會等跨部會加入。
  • 教育訓練:從製造走向知識、服務的整合,培養具循環觀念與跨域能力的新世代人才。
  • 科技數位:建構智能平台與數據系統,支援資源追蹤、回收與再製,讓循環流動可視化、可追溯。(延伸閱讀:循環採購,帶動產業升級轉型

三大循環對話

  • 政經貿談判

傳統經貿談判往往是鼓勵多買、多賣、多製造,造成更多溫室氣體排放。未來經貿談判,需要將循環經濟融入跨國、產業、企業間的政治、經濟、貿易對話,促使供需兩方共同檢視價值鏈中的減碳機會。

(延伸閱讀:以終為始,推動台灣邁向「2050淨零排放」

  • 消費導向碳排

目前各國大多以「製造導向 Production-Based」來計算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並設定減量目標。然而,以一個國家所「製造」的溫室氣體高低,在缺乏和夥伴溝通之下,容易發生消費國將高排放歸咎於製造國家的問題。相反的,以「消費導向 Consumption-Based」來計算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透過 PIE(Production + Import - Export)的概念,促使國際間共享減碳經驗與責任,則會開啟一個「良性」的國與國之間的合作對話。

(延伸閱讀:碳費徵收應用,可以是啟動企業與社會永續的轉型之鑰!

  • 循環會計聯盟

既有的會計方式未能展現循環經濟案例的真實價值,例如,企業財務報表以折舊方式計算資源價值,未反應資源在未來的升值潛力,因此改變現存的會計制度是促成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關鍵。會計是一個跨國制度,需要建立跨國「循環會計」聯盟,設計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財務制度,使循環創新能夠反映在財務報表上。

(延伸閱讀:國際「循環會計、金融、稅制」的進展

在循環經濟的觀點下,企業不再侷限於傳統財報與股東(Shareholders)利潤(Profit),而是兼顧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真實報酬(True Profit),將環境修復、健康福祉與社會包容等外部效益內部化。這樣的「好生意」能創造「6E」多元效益。

  • Economy(經濟):提升資源循環與效率,降低原料與能源成本,開創新的商業模式,例如產品服務化、共享平台與延伸壽命的再製策略。
  • Employment(就業):循環業務創造新的職位與技能培訓機會,支持在地就業,並促進跨部門、跨產業合作。
  • Energy(能源):推動能源再生、低碳與高效利用策略,如廢熱回收、再生能源整合,以及能源管理智慧化,降低整體碳排。
  • Ecology(生態):在產業設計與供應鏈中導入生態保護原則,減少污染與生態破壞,並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
  • Environment(環境):實現廢棄物減量、資源回收與循環再利用,降低對環境的外部成本,並提升企業環境績效。
  • Education(教育):將循環理念融入企業內外部培訓,提升員工、合作夥伴與消費者的環境與永續意識,形成長期循環知識的傳播與影響。

(延伸閱讀:生質能產業帶來的「6E」效益

基金會專欄
循環三部曲:連結全球南北,打破線性經濟的迴圈

我們所熟悉的線性經濟模式「開採、製造、消費、丟棄」確實創造了全球繁榮,卻也在無形

循環三部曲:打造韌性、淨零、進步國家的實踐藍圖

我們要讓循環經濟的「好主意」能轉化為「好生意」;而要成為好生意,則必須有「好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