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你用的手機哪裡來?被你用舊用壞了丟掉之後到哪裡去?重量200多公克的手機,原來要用兩公斤的原材料來製造,這代表9成的材料都被丟掉了。舊手機要嘛就是丟棄,要嘛就是放在抽屜裡佔空間。有沒有辦法讓它從源頭到終點,都不會造成浪費和汙染?一個在歐美逐漸普及,被稱做「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全新商業模式,正在實現這個想像。
「循環經濟」並非只是對未來的想像,許多國際級企業的商業策略都早已應用這概念多年。台灣也有許多相呼應的例子,以及更多深具潛力的發展機會。經由這個專欄,我們希望讓社會大眾對循環經濟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我們希望推動社會資源的整合,帶動「產•官•學•研•社」的合作,能再次點燃台灣社會開創美好未來的引擎。
工業革命以來,全球發展模式都是「線性經濟」(Linear Economy)模式,原本應該被視為一體的環境跟製造,被人們分開看待,經濟獨立於環境,人們在生產與消費過程,不斷創造廢棄物,從原物料的挖掘、製造、使用、丟棄 (Take→Make→Use→Dispose) 的消費模式,商品使用被丟棄,進入掩埋場、焚化爐、或是永遠的在儲藏室占據空間。
在線性經濟中,傳統設計追求功能性、降低成本與美觀,至於製程對環境的影響並非首要考量,生產與消費過程產生廢棄物,不是被直接拋棄,就是以回收的名目被凌亂的去化掉,我們高估了多數資源回收商的處理能力,也忽略了廢棄物造成二次汙染的窘境。
以手機為例,一支手機大概200公克,傳統的設計平均需消耗兩公斤原材料,這代表近九成的原料在生產過程中浪費掉,由於當初設計時就不易拆解,所以回收比率偏低,使用完後丟掉,一支手機平均含有17美元貴重金屬,但我們只能回收3美元,不到 20%,而貴重金屬的回收往往是高汙染。
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從台灣今年夏天面臨缺水與缺電危機可以看出,人類若不正本清源調整經濟發展模式,地球環境資源匱乏問題,將更加惡化。
因此面對資源短缺的危機,我們要為循環經濟催生,包括:
- 想像一個提高資源運用效率的「新生活方式」,
- 發展一個能夠和消耗資源脫鉤的「新經濟發展模式」和「新商業模式」。
循環經濟—危機當下唯一的出路
連續兩年的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y Forum/WEF),都將「循環經濟」這項新的發展模式列入正式討論,WEF也引用麥肯錫與英國的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 EMF) (註) 研究,強調 2030 年全球的中產階級消費人口將達30億人,但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線性的消費模式已經開始使得地球的資源入不敷出,在這樣資源短缺的背景下,從 2000 年到 2013 年,全球的商品期貨平均價格增長了近三倍。
所謂「循環經濟」,就是透過設計讓產品以及它的組件、原材料的可用性和價値,在各種情況下都可以被維持在最好的狀態,是個透過循環使用,而自給自足的模式。
這樣的設計可先從判斷產品適合走工業循環或生物循環開始。工業循環意指產品在被使用過程中,它的材料品質幾乎不會隨著使用而弱化,像是電子設備和大部分的汽機車零組件,都可直接拿來再利用;相對地,有機的產品可以透過堆肥等方式,讓其所含的養分回歸到我們的生態圈內。
上圖就是循環經濟概念圖,中間的過程代表線性經濟,原物料從挖掘、製造、使用、到丟棄的消費模式。右半圓是適用於電子設備、汽機車零組件等的工業循環;左半圓則是原料經過分解、細菌消化作用後,可再回到自然界的生物循環。就工業循環來看,產品從生產過程和被消費者使用後的處理,都以「零廢棄」為目標,來進行:
產品再設計(Re-design)
產品容易維修 (Maintenance)
零件回收再使用(Reuse)
再製造(Remanufacture)
所有製造過程產生的副產品,透過再利用、再製造等方式,繼續在地球上循環利用。這之中每一個環節都是商機,剩下的副產品真的無法循環了,才走到資源回收(Recycle)這條路。
為了充分提高材料的效益,所有產品都必須做到易拆解;產品易拆解,就有維修商機,拉長生命週期。即便消費者汰舊換新,零組件還可以再使用。
事實上,許多歐洲廠商已經意識到線性經濟對環境傷害,走向循環經濟,法國的雷諾汽車,目前最賺錢的部門就是引擎重新再製造的部門。
而生物循環,包含經過重複使用、堆肥、分解萃取、細菌發酵作用等方式後,在不製造汙染的情況下,再次回到自然界的材料。像是廚餘經過厭氧發酵後,可轉化為肥料和生質燃料來源,再次成為能資源。
根據 EMF 統計,循環經濟的商業模式,每年可省下一兆美元成本。
循環經濟—共生共榮的企業合作和社會連結
除此之外,合作和連結也是循環經濟的要素,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使用端推動「共有共享」的行為(Sharing),另一種則是在製造端撮合「共生共榮」的合作模式(Symbiosis)。(見下表)
以上實例告訴我們,循環經濟其實已經開始改變我們了!在日常生活中,它帶給我們不同的可能性,在商業化的進程中,它創造了新的商機和就業機會,也直接、間接的減輕經濟發展對環境和生態所產生的負擔。我們會陸續在此專欄和大家分享更多具體案例。
不是路走到盡頭了,而是該轉彎了!
近十幾年來,面對膠著、紛爭的台灣社會,不時讓我憂心忡忡,有時近乎絕望。但是,當高度自發自省,高速衝撞翻轉的社會能量,不停出現在我們眼前時,我感受到這塊土地其實是充滿著希望和可能性的。
這個現象,讓我直接聯想到英國大文豪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 在《雙城記》 書中著名的一段話: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就如狄更斯所寫的,目前我們所面臨這個看似掉入泥沼的時代,其實透過不同的思維,就可以有轉變的契機。
今天的台灣,面對巨變中的國際趨勢和來自四面八方的競爭者,我們可能無法在「線性經濟」的發展軌跡上尋找到有效的因應對策,但是我們不能因此放棄,因為絕對不是路走到了盡頭,而只是該轉彎罷了!
在接下來一系列的專欄裡,循環台灣基金會將會以生活實例來分析當今線性經濟的發展困境,探討新思維「循環經濟 」的發展潛力,我們會客觀的剖析循環經濟的多贏價値,盡力分享循環經濟在世界各地的發展趨勢。
註:由世界著名航海家Ellen MacArthur所創辦。EMF 基金會,鼓勵產業、學校、各國政府一同來推動循環經濟,促成其主流化。並透過基金會的平台提供知識、資源和合作機會,來加速各產業從線性經濟邁向循環經濟。目前和麥肯錫、世界經濟論壇合作,許多正在發展循環經濟模式的企業,如 Apple、雷諾汽車、飛利浦、可口可樂、H&M、IKEA 等皆為 EMF 基金會會員。資源循環台灣基金會 (Taiwan Circular Economy Network),為亞洲區唯一區域會員。
作者:黃育徵(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
本文同步刊登於天下雜誌循環經濟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