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巴黎人如何務實推動循環經濟?線下到線上的溝通術

手持紅酒,高雅輕巧地互碰,「鏗鏗」清脆的酒杯撞擊聲在人聲鼎沸的巴黎市政廳裡起此彼落,彷若回到18世紀的沙龍;不同的是,這一次的主題是——循環經濟。

事實上,巴黎市政府除了持續關注氣候變遷議題外,也挾著大會前後對永續議題的熱度,將循環經濟納入市政主軸,前後展開自線下到線上的溝通術,積極串聯各方,讓循環經濟成為眾人關注之事。以下就來看看印象中浪漫的巴黎人如何一步步務實地推動循環經濟。

線下沙龍溝通術——集結眾人之力的《大巴黎循環經濟白皮書》

2015年春天,巴黎市政府邀請來自產、官、學、公民團體等120個組織、240位各行各業專家齊聚一堂,在巴黎市政廳裡,進行一場關於循環經濟及未來生活想像的會議。爾後將這120個組織分成7大議題工作小組,透過各式工作坊及小組會議,經過為期六個月的密集討論後,集眾人之力產出了《大巴黎循環經濟白皮書》(White Paper on the Circular Economy of Greater Paris)。

這份白皮書提出7大策略,同時彙整既有與循環經濟相關的30個倡議,最後產出65個提案,包含食品、營建、生態設計、以租代買的服務經濟、再利用、能源回收、企業間協同合作等面向。

《大巴黎循環經濟白皮書》集眾人之力完成,所有與會代表簽署。圖片來源:《大巴黎循環經濟白皮書》

在接下來的1年半間,相關執行單位深入討論這些提案的可行性,進一步發展成行動方案,在今年6月發布《2017-2020巴黎循環經濟策略地圖》(Le Plan économie circulaire de Paris 2017-2020)。該地圖規劃了兩階段來實現巴黎的循環經濟願景,每個階段都優先選出10到15個行動分案,列出推動時程。

巴黎市這一連串的行動,可說是將法國的沙龍溝通文化發揮地淋漓盡致,同時展現溝通的效率及推動循環經濟的決心及行動力。巴黎市長伊達戈(Anne Hidalgo)在白皮書中強調,「循環經濟必須是一個社會與團結經濟(social and solidarity economy)」,並且多次提到集結眾人的智慧、不斷溝通及合作的重要性,「我們才扛得起這個艱鉅的挑戰,一起保護地球,保護居住在這個地球上的我們。」

線上溝通術——巴黎「城市代謝」探索城市資源的生命旅程

如何吸引市民目光及關注、邀請市民參與循環經濟,與市民的溝通術自然也是巴黎市政府的重點功課。巴黎市政府在2014年推出「城市代謝」(Urban Metabolism)線上平台,透過視覺化的方式,邀請市民一同來探索城市的新陳代謝。

大家可曾想過,城市跟人體一樣,每天都在進行新陳代謝,究竟維持我們所居住的城市運作,一年需要喝多少水、吃進多少的原物料及能源呢?而城市又產生哪些產品運到另一座城市?或最後排出多少排泄物?有多少可以再回到城市內循環利用?這些物質進進出出、來回交錯的關係,究竟是什麼樣貌呢?

巴黎的城市代謝計劃,透過視覺化的線上平台,將這些交錯複雜的物質流向,以粗粗細細的線條表現出來,帶領市民一起來探索這些資源在城市中的生命旅程。

透過視覺化的線上平台,讓市民了解城市的新陳代謝。取自巴黎市政府「城市代謝」計劃

「都市代謝」概念來自工業生態學(Industry Ecology)中常提到的「物質流分析」(material flow analysis),主要是透過系統性的觀念,更宏觀地來檢視一個城市資源「進流」(input)與「出流」(output)的「流量」(flow),以及停留在城市中的資源「存量」(stock),如建築物。再根據這些物質流,找出城市中的關鍵資源及資源使用無效率的環節,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提出治標不治本的策略及政策。

那麼,究竟整座大巴黎市每年需要多少物料、資源、能源,才能養活巴黎人、維持城市運做呢?透過都市代謝線上平台,可看出每年需要投入1.9萬噸的總物料,相當於每位巴黎人每年需要8.8噸的物料資源。這當中,有22%是營建材料、23%農作物及食品、20%化石燃料。這些數字可看出,對城市來說,吃、住及能源所耗用的資源相當可觀。

在廢棄物排放方面,城市有45%的廢棄物,來自營建活動,卻僅有30%的營建廢棄物被回收處理。因此,透過「物質流」診斷後,為營建業打造一個循環經濟的商業模式,是目前巴黎推動的重點項目之一。

該平台同時彙整了巴黎市目前的循環經濟計劃,讓市民了解永續創新的大小事,正在巴黎市的哪些角落發生,並以資源生命旅程的視角來檢視這些計劃。

城市代謝平台透過視覺化的方式,將龐大繁複的數據,化整為鮮明清楚的呈現,邀請市民一同來探究城市的資源。此外,這種做法也能夠更好地溝通施政成效,整合各單位的永續計畫,以系統的觀點來呈現。

邀請全世界新創團隊激盪創新想法

由於循環經濟需要更多顛覆性的創新及不同領域的溝通合作,因此巴黎市政府也透過創新育成中心Paris & Co來推動「城市實驗室」(Urban Lab),2014年才針對循環經濟的相關議題,邀請新創團隊來挑戰。該年度共有13支隊伍獲選進駐育成中心,享有專業商業諮詢、行政資源及業界人脈,展現巴黎市政府積極推動循環經濟,並成為領頭羊的決心。

除了政府的支持之外,法國企業也是該計劃背後的贊助商,例如,法國最大連鎖超市之一E.Leclerc、法國威立雅環境集團Veolia等——可以看出各大企業已瞄準循環經濟的新商機,做好投資的準備。該新創育成計劃也歡迎各國人才前往挑戰,不限巴黎市民。

新時代的溝通術應該是百花齊放的,我們除了依靠傳統面對面溝通的有感交流之外,也應該善用各種線上平台來達到即時、透明、公開的互動。


作者:洪佩瑩(循環台灣基金會特約作者)

核稿編輯:循環台灣基金會

本文同步刊登於天下雜誌循環經濟專欄

循環標籤
延伸閱讀
盧森堡經驗:不合作,就沒有循環經濟

人口僅有50萬人的盧森堡,人均GDP卻是全球之冠;小國的生存之道是「合作」。盧森

水管結晶變現金,荷蘭把廢水變資源

過去800年來,荷蘭與水搏鬥,以治水工程聞名世界。而今,面對環境與氣候變遷,荷蘭

荷蘭芬洛市-全球第一座「搖籃到搖籃」市政廳

位於荷蘭東南邊、有綠色港口美名的芬洛市(Venlo),在2016年打造了全球第一

剩食不是「噴」,阿姆斯特丹的「食物零浪費」

食物浪費是個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嚴重問題,全球食物一年的總產量中,有高達三分之一在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