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僅有50萬人的盧森堡,人均GDP卻是全球之冠;小國的生存之道是「合作」。盧森堡發展循環經濟,是建立在高度服務化的經濟型態之上,並且充分發揮小國效率及彈性,非常合適作為台灣學習的典範。
盧森堡位於歐洲十字路口,與比利時、法國、德國、荷蘭四國毗鄰,長年在大國縫隙中的生存之道,便是與周邊國家緊密合作,因此幾乎每位盧森堡人都練就至少會說3種語言的能力。
另外,小而美的國家體態,造就高彈性、上下互動佳的政府,可以快速反應社會需求。不論是對內或對外,「合作」儼然已如盧森堡的DNA一般深植人心。
因此,相較於鄰近的荷蘭、法國,盧森堡政府雖然較晚才開始關注循環經濟,但是在快速動員、深入了解,並著手實踐之後,順利爭取到第二屆「循環經濟熱點」(Circular Economy Hotspot)主辦權。
選在2017年的國慶日前後,盧森堡政府與民間企業漂亮地展示了該國的循環經濟進程,向世界宣示盧森堡邁向循環經濟的決心,期許成為全球循環經濟知識中心及試驗場,目標是在2050年將產品服務化的租賃商業模式變成商業常態,當個有效善用資源的使用者(users),而不再是無盡揮霍的消費者(consumers)。
血液中的合作文化
盧森堡從農業起家,後來受益於國內豐富的鐵礦資源,發展鋼鐵工業,奠定經濟基礎。但在1970年代,鋼鐵業受挫,經濟開始走下坡,盧森堡決定轉型發展金融業。受益於歐盟法庭設在該國、稅率比其他歐美國家低,盧森堡吸引各國資金湧入,使得金融業取代工業,成為盧森堡經濟成長的主力。
如同其他國家一樣,盧森堡近年也體會到氣候變遷的威脅及壓力,資源取得日益困難,積極開拓永續發展之路,勢在必行。盧森堡更反思到,既然本身經濟以服務業為主體,就該善用其優勢,推動循環經濟中所強調的核心概念——「產品服務化的商業模式」,讓資源利用最大化。
事實上,盧森堡推動循環經濟算是起步得晚,到2014年底才開始認識循環經濟。但他們迅速動員,邀請國際級的搖籃到搖籃設計顧問公司EPEA來評估、盤點國家現況,並給予建議。同時由經濟部主導與環境部攜手合作,共同成立「循環經濟策略小組」(Strategic Group for Circular Economy),整合規劃循環經濟的政策架構,跳脫生產―利用―廢棄的「線性經濟」思惟,重新思考以產品服務化為主的創新商業模式。
同時與撰寫暢銷書《物聯網革命:共享經濟與零邊際成本社會的崛起》的美國知名經濟社會理論家里夫金(Jeremy Rifkin)的團隊「第三次工業革命顧問公司」(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TIR Consulting Group)合作,展開為期一年的產業對話,從能源、交通、建築、食品、金融業等方方面面,建立循環經濟的發展共識。
在盤點現況的過程中,盧森堡政府注意到民間已有許多企業對循環經濟有所了解及投入,更已形成生態創新的產業聚落。盧森堡政府於是借力使力,加碼擴大該產業聚落的規模,提升其影響力。
今年度在盧森堡舉辦的「循環經濟熱點」活動中,與會者參訪了許多生態創新的老牌企業及新創公司,問及他們為何想要投入循環經濟時,他們皆毫不猶豫地回答:「這是對的事情,而且政府給出明確的願景、投資訊息及利基,所以沒有理由不往這個方向前進。」例如,盧森堡經濟部為了輔導中小企業轉型,推出「Fit4Circulairty計劃」,提供循環診斷及新商機界定的諮詢顧問,同時透過資金補助來鼓勵廠商積極參與。
來自營建業的Romain Poulles,留著一叢大鬍子,帶著粗框大眼鏡。他是盧森堡民間參與循環經濟的重要推手,積極在營建業導入循環經濟的設計原則,盧森堡政府特地邀請他擔任此次循環熱點的開場致詞貴賓。
「共同設計新系統(The Co-creation of the system)是非常重要的。政府、企業及社會一定要建立伙伴關係,一同來設計『需求』,並且讓『合作』的概念在一開始的機制或組織設計中就納入。『系統思考』必須成為所有商業行為的設計標準(Systematic thinking must become a norm),」Romain Poulles在致詞時語氣堅定地說道。
盧森堡發展循環經濟,是建立在高度服務化的經濟型態之上,並且充分發揮小國效率及彈性,非常合適作為台灣學習的典範。
合作共創價値(Co-creation)變成商業的預設模式
例如,營建業就是目前盧森堡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部門之一。
由Romain Poulles創立,已有20年歷史,致力於綠建築及永續發展的工程顧問公司PROgroup,在2011年就遵循循環營建的概念,建造了Solarwind辦公大樓,強調建築物帶給社會的價値,以及使用者的重要——建築物裡最有價值的是居住其中的人,好好照顧使用者的身心,才能創造出建築物的附加價値。
此外,盧森堡在規劃建築物時,也納入周遭社區居民的想法,因為他們認為,如何共同促成價値最大化,才是核心所在。
所有政府主導的開發計劃,都在設計之初就引導大家思考合作機制,包含汽車研發中心、循環經濟示範熱點Wiltz市,以及Nesto社會住宅,都積極導入循環經濟的新科技、新設計概念及新商業模式,並大量鼓勵新創企業加入。
建立「逆物流」品質標準,則是盧森堡另一個推動循環經濟的方法。如何與逆物流價值鏈上的既有利害關係者,溝通新觀念,找到可以共創價値的模式,讓大家都願意投入、擬定這個新標準的遊戲規則,並且一起玩遊戲,則需要「合作」這個不二法門。
盧森堡最大有害廢棄物處理顧問公司SDK(SuperDrecksKëscht),目前就在積極建立逆物流的標準認證「產品潛力」(Product Potential),並與上下游重新溝通廢棄物變成資源的概念。因為,唯有當廢棄物也被視作「產品」,做有效管理,界定品質標準、控管及追蹤,才能真正落實「逆物流」。
該標準認證計劃,評估有害廢棄物中含有可再利用的資源比例,依其可再利用的方式,分成三個類別:可變成資源使用的「原物料潛力」(Raw Material Potential)、有助燃作用,藉由燃燒轉換成能源的「能源潛力」(Energy Potential)、完全無法再利用的則為「損失」(Loses)。以滅火器為例,廢棄的滅火器有94.05%的材料,可轉換成可用資源、4%轉換為助燃物,剩下的1.9%,才是損失。
透過資料分析,就可以掌握廢棄物的可再利用價値,讓廢棄物的價値得以彰顯。一旦逆物流的新標準被建立,也能進一步提升回收及分類的成效。
沒有合作,就沒有循環經濟
以全球層次來說,雖然歐洲推動循環經濟的起步較早,但事實上,歐洲各國也都還在摸著石頭過河。在盧森堡的循環熱點活動接近尾聲之時,一場荷比盧經濟聯盟的跨國合作討論,就可以看到,來自不同國家、操著不同語言的3國代表,仍在摸索著如何前進。
推動循環經濟的前方,充滿極大的不確定性,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沒有合作,就沒有循環經濟。
作者:洪佩瑩(循環台灣基金會特約作者)
核稿編輯:循環台灣基金會
本文同步刊登於天下雜誌循環經濟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