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無限的想像力和可能性

最近一位舊識問我:「我已經翻過你寫的《循環經濟》這本書了!但是我還是很好奇, 到底循環經濟哪裡吸引你?為什麼台灣要推循環經濟呢?」

循環經濟會吸引我,不在於背後是否隱藏著解決眼前困境的「答案」,而是它讓我看到解決困境的「可能性(Possibility)和想像空間(Imagination)」。

當線性經濟讓我們的經濟、生態、環境,甚至政治陷入滿布荊棘的紛爭時,循環經濟為我們開啟一扇「發揮想像力」和「探索可能性」的大門。簡單來說,邁向循環經濟,讓我們能擺脫過去,大膽地想像未來,從失望和危機中尋獲希望和契機。尼采曾說,即使只是「一個想法,甚至是一種可能性,都可以震撼我們,改造我們。」

邁向循環經濟不但會擴大「經濟能量」,也會激發每個關係人的想像空間,促使歸零思考,進而勾勒出不同的未來。以一般消費大眾和傳統產品製造業者為例,對他們而言,展望未來,何謂「更好的生活方式」、「更好的商業方式」?

想像我們能生活在一個水資源和再生能源皆會被一○○%循環再利用的「零廢棄」環境時,當我們在嚴冬泡熱水澡,不用擔心浪費能資源及衍生的空汙、水汙,不用掛慮自己的行為是否造成氣候變遷,而可以盡情享受泡熱水澡的愉悅,不再有罪惡感!這應該會是一個相較豐足、更好的生活方式吧!因此,嚴格來說,「零廢棄的台灣」本身不是目的,它其實是優化我們生活品質的重要條件和策略。

想像如何讓「生產業者轉型成服務型業者」?在循環經濟下,企業的營運模式可以和原物料脫鉤,減低仰賴原物料風險和擺脫一次性產品交易模式的局限。循環性的營運模式能讓業者與客戶建立長期的服務關係,讓企業更能掌握市場脈絡與客戶的需求、持續創造附加價值,讓單純的客戶關係變成長期的夥伴。

如果我們持續用線性思惟想像未來,「轉型」會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擁抱結構性的改變才能真正轉型:明明我們需要更有效的交通工具到達更遠更美的地方,但如果始終無法捨棄那使用了幾十年的破舊腳踏車,以為修修補補、加個馬達換個輪胎,就能期待不一樣的結果,那我們終究擺脫不了線性經濟的束縛。


作者:黃育徵(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

本文同步刊登於今周刊專欄

循環標籤
延伸閱讀
「不循環」的外部和機會成本

最近跟民間企業討論政府的產業政策時,有些業者已經體會到循環經濟,是確保企業永續發

「知識和智慧並重」的循環台灣

我們已經無意識的把「知識、科技」和「智慧」劃上了等號!忘了知識/科技和智慧的差別

不是路走到盡頭了 而是該轉彎了

你有沒有想過,你用的手機哪裡來?被你用舊用壞了丟掉之後到哪裡去?重量200多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