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只用手機,不買手機

蘋果在美國推出月費制手機,形同消費者購買的是產品的「使用權」而非「擁有權」。 這種商業模式是企業邁向循環經濟的開始,台灣的手機供應鏈業者準備好轉型了嗎?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為了要賣出更多的產品,廠商刻意讓產品在使用一定時間後就會壞掉。這種所謂的「計畫性汰舊」(planned obsolescence)讓大量資源被製成產品後,又迅速成為廢棄物,導致當今環境衝擊與資源耗竭的全球危機,這正是循環經濟可以翻轉的現況。

以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為例,使用了三十幾種元素,使用了大量的能資源與勞力,平均壽命卻只有二十六個月,形成大量的電子廢棄物問題。縱使其中眾多零組件,都還有高度的利用價值,但由於產品設計與回收系統的因素,導致這些資源都只能打碎成為降級的材料,或淪為廢棄物去化處理,造成二次汙染和資源浪費。

問題根本在於「產品擁有權導向」的商業模式:賣得越多,才能賺得越多,所以要仰賴計畫性汰舊來維持獲利。要打破這個困境,我們必須要歸零思考,了解到我們實際上的需求並不是產品的「擁有權」,而是「服務機能」而已。

當使用者僅僅購買手機的「服務」,而非購買手機這項「產品」時,手機能夠提供服務的期間越長,也就代表廠商的獲利越多;因此手機要被設計得堅固耐久,並容易被拆解、維護,以延長生命週期。

由於廠商掌握了產品所有權,所以在取回生命週期結束的手機後,透過先前優良的設計與工序,讓大部分零組件能直接被使用在下一支手機上。無法直接使用的零組件,也能輕易又友善地被分解,達到一○○%回到原物料的供應鏈內,為手機「從搖籃到搖籃」的一生負起完全的責任。

蘋果在美國推出月費制的服務,這個模式可以以減少新原料的開採,改從廢棄的蘋果產品中取得製造新手機所需的原料:使用者每個月支付一定費用,每年就能取得享有保固的新手機,舊手機則會回到蘋果的工廠,透過專門的機械手臂分解,讓其中的零組件與材料能夠透過一定的程序被重新使用。

這不僅宣告服務型商業模式即將到來,也代表供應鏈生態將會有革命性的轉變,我們準備迎接轉型了嗎?


作者:黃育徵(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

本文同步刊登於今周刊專欄

循環標籤
延伸閱讀
「循環型」採購,加速轉型

兩年多來,政府如火如荼地推動循環經濟,對很多業者而言,循環經濟不再是一個陌生的議

你的手機「公平」嗎

買一支手機,生活更便利、與世界的連結也更緊密。但也許你很難想像,這個便利與連結,

這支拆裝螢幕只需30秒的手機,有著改變整個產業的大願景—讓你把手機「用好用滿」

有過維修手機經驗的人,多半能體會到當前各手機大廠們,對於「自行拆機」這件事的保留

可以用一輩子的行動電源!紅點設計大獎得主,讓舊手機電池擁有燦爛的第二春

什麼樣的設計,可以在全球最大集資平台Kickstarter上發布的第一天,就募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