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是實踐淨零排放的重要解方

死掉的星球,沒有生意可做

近年來世界各地因氣候變化引起的自然災難不斷,也造成了包含農作物減產、人類健康損害以及勞動生產力下降等巨額的經濟損害。氣候變遷嚴峻的程度提醒著全人類必須盡速地採取行動。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在2018年底發表的「全球暖化 1.5°C 特別報告」指出,人類活動所導致的地球暖化,已高出前工業革命水準約 1.0°C。若以目前暖化速度持續增加,2030 年到 2052 年之間地球暖化便會達到 1.5°C。若要使均溫回到 1.5°C 以內,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須要在 2050 年達到淨零。

全球因應氣候危機展開行動,歐盟推出碳關稅草案(碳邊境調整機制),美日預計也將提出碳關稅,歐美日占台灣出口比達 30%;加上 APPLE、IKEA,NIKE 等國際品牌紛紛要求供應鏈減碳,減碳能力將決定台灣產業在國際供應鏈的未來發展性。

事實上隨著全球環境鉅變,企業營運正面臨多重風險。以極端氣候來說就有乾旱大雨會直接造成企業營運中斷的實體風險。同時還須因應轉型風險,包含各國減碳、節能的法規趨嚴;原物料、能源價格變化;甚至投資人、民眾都更加重視企業在環境面的表現,要求企業提出風險評估和減排作為。企業如果無法因應,將逐漸被淘汰。

氣候變遷引起冰層融化。圖片來源:NOAA

邁向淨零排放,需要結構性的改變

這些系統性風險的結構性成因來自大量開採、製造、使用和廢棄的線性經濟模式。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以線性模式發展,長久下來大量耗用能資源,也造成環境退化。

在多消費多製造的經濟模式下,要大幅減碳是緣木求魚。國際研究預估未來 20 年資源開採量將加倍達 1770 億噸,碳排也將增加為 1.5 倍達 800 億噸。按照傳統的線性生產和消費模式,英國研究報告也指出到 2050 年全球對鋼鐵、鋁、塑膠等材料需求將增加 2 到 4 倍;糧食需求也將增加 42%。全球若繼續以線性模式發展,難以大幅減碳。

全球要邁向淨零排放,須從根本上改變產品的生產和使用方式。循環經濟提供了一套新的經濟運作模式,能推動再生能源的發展,並透過產品設計和商業模式做到以「製造-使用-循環」的方式使用資源,減少原生物料的開採,盡可能留住產品和材料的價值。這不僅省下大量能源和資源的使用,更在資源循環運用的過程發展出新的商業模式,引導企業在減碳同時提升獲利能力,是邁向淨零的關鍵策略。

循環經濟減少產品製造,帶動「製造業」轉為「服務業」

台灣產業正面臨國際淨零排放要求,遭受巨大壓力,迫切尋求低碳營運模式的做法。循環台灣基金會提出「提高資源循環使用,減少製造量」,才是台灣產業特別是製造業因應 2050 淨零排放的關鍵策略。企業需要立即投入了解循環經濟,發展低碳的商業模式。

從數據來看,將電力使用帶來的排放分攤到各部門。全球有 60% 排放來自工業和農業產品的製造,包含工業 32.6%、農業 24.5%。2020年台灣和製造相關的排放占了 50%,包含工業 48.74%、農業 1.15%。要達成淨零排放,關鍵是透過循環使用產品、零組件和材料,因而可以減少「製造」的需求,便能減少原物料開採加工和零組件、產品製造過程的排放。第二個關鍵,讓產品以「提供服務」的方式來創造價值,使產業發展和製造排放脫鉤。這對製造業來說是一個化危機為轉機的契機,轉型為高知識含量與深耕顧客的「服務業」。

製造業應要及早把握時機掌握這兩大關鍵。企業運用資源高價值循環的架構,有清楚的路徑以最少能耗,最少環境衝擊的方式做到延長產品使用壽命,以及產品、零組件和材料的循環運用,來減少製造。從需求面來看,使用者愈來愈偏好使用服務而不擁有資產的市場趨勢,也有利於廠商採用服務化。例如荷蘭汽車市場 2015 年只有三分之一是銷售給終端消費者,其餘採租賃契約方式交易,服務化市場持續在成長。國際能源總署也預估在共享運具盛行和公共運輸的普及下,到 2050 年將有 7 成家戶的運輸需求會以使用服務為主,僅有3成會購買汽車。

事實上,服務化可為廠商帶來誘因,提高資源的循環運用。以共享汽車為例,使用量提升帶來的車輛耗損,促使廠商重新設計車輛,導入模組化和數位化設計讓車輛更好維修管理、零組件更容易升級再運用,以降低整體營運成本。如此一來落實了汽車零組件、材料的高價值運用,減少排放。

資料來源:CC4CC 加速循環合作 共解氣候危機 影片 https://youtu.be/WK4Tx3nKMYY

再以沙崙智慧綠能循環住宅為例,351 戶只租不賣,從房屋乃至家電、電梯等內裝設備都導入服務化模式,資產的擁有權為廠商所有,廠商可以對這些資產做最妥善的維護和利用,做到以更少的資源來創造更多的收益。房屋主結構採用循環建築設計,特色是考量到建築物各層次有不同的生命週期。因此建築團隊運用模組化設計,當壽命較短的建材損壞時可直接替換更新,而不需更換壽命較長的部分。模組化結合數位管理也讓沙崙住宅的建材可以再作為下一棟建物的材料,省下製造鋼鐵等大宗材料的碳排。

共享運具和沙崙住宅的作法正是循環經濟思維的展現,將每一份資源的價值保留下來,而資源循環的過程都是發展新商機的機會。

以全球排放量而言,運輸和居住兩大生活需求的排放占比達一半。根據英國麥克阿瑟基金會研究估算,將資源循環運用和服務化模式應用在運輸和建築上,可以大幅減少資源的開採和加工製造,到2050年可減少全球生產高排放材料-鋼鐵、鋁、塑膠和水泥過程中 40% 的排放量


主要參考資料:

  •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2019), Completing the Picture: How the Circular Economy Tackles Climate Change
  • IPCC (2018), Global Warming of 1.5 ºC
循環標籤
延伸閱讀
以終為始,推動台灣邁向「2050淨零排放」

台灣2050淨零排放的實踐是艱鉅且長期性的任務,需要政府、產業、社會有一致的決心

打造台灣為淨零典範

人類活動無可避免產生二氧化碳,要打造淨零碳排世界,從減少使用來著眼,可說是最具效

資源循環的減碳作法

在製造階段,企業從產品設計之時即導入循環設計,盡可能使用單一材料、模組化設計等方

共享經濟新體驗:顛覆你對於擁有車子的想像

福特汽車 2015 宣布了智慧移動藍圖 Ford Smart Mobility

為何企業不賣產品,卻更賺錢也更永續

從「新一代全新規格最強機種」到「今年春夏最新流行款服飾」,各種推陳出新的產品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