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靠電動車,汽車業做得到淨零排放嗎?

【天下ESG】歐盟今年6月時正式通過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車的協議,加速朝向電動化轉型。這是歐盟為了達成2030年溫室氣體要減少一半,驅動交通運輸轉型的重要一步 。消息一出,帶動各大車廠紛紛加快電動車佈局的腳步。但,光靠把油車換成電動車遠遠不夠,在電動車製程導入循環經濟,並且推動以租代買,減碳效果才夠力。

電動車看似是交通運輸減碳的救星,近幾年市佔率也不斷增加。但減碳效果究竟如何呢?

事實上,全球來自運輸的排放量並沒有如預期中下降。不只因為汽車製造量和銷售量一直在增加中,也因電動車的製造比起燃油車需要多使用4倍以上的金屬礦物,反而造成更多製造的排放。

未來在全球中產階級增加的情況下,預估2050年全球汽車數量將成長為快兩倍,即使大幅改換電動車,材料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仍將不減反增。

循環經濟減少70%來自材料的排放,再省下70%支出

世界經濟論壇和埃森哲顧問公司指出,汽車業的減碳除了透過電動化降低使用階段排放;材料製造、組裝和回收處理階段的排放也必須要能降低,才有可能讓汽車達到淨零。

而麥克亞瑟基金會估算,汽車產業如果能以系統性的思維來翻轉設計、生產、使用車的方式,透過循環經濟不但有機會大幅減少約70%來自材料加工、製造組裝的排放量,還可以節省70%支出。

在未來二十年大量的電動車汰換潮裡,如何讓鋁、鋼鐵等高排放材料,以及電池材料能被重複使用,不但對汽車的淨零排放至為關鍵,也避免電動車汰舊後的廢棄物污染變成另一個燙手山芋。

汽車業導入循環經濟不但有機會大幅減少約70%來自材料加工、製造組裝的排放量,還可以節省70%支出。資料來源:麥克阿瑟基金會(循環台灣基金會重製)

雷諾汽車為何緊抓住資源循環的商機?

歐洲汽車市場一向競爭激烈,汽車大廠過去已經做了許多減碳措施。但面對淨零排放的大目標,汽車製造業必須更全面地檢視整體價值鏈的減碳機會。除了能源之外,還需提升資源的使用效率,才能用更少能資源創造更多價值,取得減碳和營運的雙贏。

雷諾汽車從2005年開始,就導入資源循環的做法。根據雷諾汽車的統計,以耐久性、維修性,可重複使用為目的,改變車輛設計之後,讓43%的車體可以重新再運用。

而雷諾的再製造部門透過一套規格化的再製造程序,在2019年分別翻新了3萬個左右的馬達、變速器和渦輪增壓器,減少了80%水資源、能源和化學材料的使用。

雷諾再透過持股投資法國最大的汽車回收商INDRA,讓雷諾在全法國的維修中心都可以為客戶提供價格實惠、環境衝擊低的翻新零組件。正當許多企業煩惱要為減碳付出龐大成本時,延長汽車壽命和再製造,不只能為全球汽車業分別減碳38%和7%,更能為汽車業帶來新的營收。

為回應消費者對汽車環保性的要求,雷諾在新款電動車中大量使用由安全帶、紡織廢料和塑料瓶回收製成的新材料,來製造座椅套、儀表板套、變速桿支架和車門配件,比起使用一般面料可減碳60%。除了回收纖維外,雷諾也從製程廢料中回收銅,從電池中回收其他銅、鎳、鈷等貴金屬。

在歐洲,每年就有超過1100萬輛汽車報廢,這些材料資源經處理後可用於新車生產中,蘊含著龐大的商機。雷諾汽車今年投資5億歐元資金設置了新的回收部門,要來投入汽車產業的封閉循環回收解決方案,預計2030年營業利潤率將超過10%。

雷諾新款電動車共使用 22.5 公斤的再生材料 (圖片中藍色部分),除了用於外殼和其他隱藏部件外,也首次應用在座椅和中控台部件。(圖片來源:Renault Group)

「使用就好,不須擁有」的消費文化,如何推動汽車的資源循環?

除了汽車供應鏈的轉變外,市場趨勢也正在改變中。

首先是購買汽車變得愈來愈不划算。在歐洲特別是城市,空間規劃更強調以人為本的設計,將車道和停車位改成自行車道、人行道或戶外休憩空間;限制私有車輛通行市中心,並設定禁行燃油車的時程。這讓開車進市區變得更困難,許多人平日使用公共運輸,假日才會用到汽車。

事實上,全球汽車的使用率都偏低,在台灣也不例外,平均每天90%以上的時間都處於閒置狀態。而且汽車貶值速度非常快,三年後價值只剩一半。觀念上,年輕人也不再視汽車為身分地位的象徵,而是更在乎方便性、彈性和省錢。

另一方面,由於物聯網、車聯網與人工智慧的興起,促成了「運輸即服務」(Mobility-as-a-Service, MaaS) 的商業模式,像是共享汽車在各地逐漸盛行。

2015年荷蘭的汽車銷售量只有約 30%是賣斷給消費者。在美國,80%的電動車是採用租賃模式。共享汽車Zipcar的全球會員數更是超過100萬人。未來在都市規劃和公共運輸的普及下,國際能源總署評估,到2050年將有七成家戶會使用運具服務而不再購買汽車。

共享汽車逐漸盛行,在台灣可以使用到 Zipcar, iRent, 格上租車等運具服務 (圖片來源:Zipcar)

當民眾改以「使用」運具來滿足交通需求,就能大幅提升運具的使用率,甚至帶動汽車供應鏈的轉變。在賣斷的狀況下,車商在車輛設計和製造的時候,並不會完整地將重複使用的情境規劃在內,使得大量的零組件及材料在報廢後被浪費掉。

然而,對於提供服務的廠商來說,車輛變成是資產,因此有動機延長車輛壽命和再使用車輛的零組件和材料,來創造更多營收。

如同雷諾汽車的做法,將零件再使用、再製造變成是另一門生意,還可以減少供應鏈缺貨斷料的風險,當共享汽車這樣的新服務模式日益擴散,不僅能夠讓車輛的使用率和能源、資源使用效率都提升,且和賣斷相比,一台車在完整生命週期內的碳排放量更可下降45%。

由此可見,資源循環對汽車業實踐淨零排放目標,除了有顯著的減碳成效外,更關鍵的是讓企業不必繼續在高排放、高污染的線性經濟模式中掙扎,而是根本地從營運模式改變起,更有彈性來因應市場的快速變化,提高對原物料的掌握和提升供應鏈韌性。

在全球邁向2050淨零排放之際,國際供應鏈對資源循環的投入和佈局,是台灣產業特別是製造業,需要及早了解並把握先機的重要趨勢。


本文同步刊登於天下雜誌循環經濟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