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年約 3 億的溫室氣體排放,有一半來自製造業。在製造業仰賴大量製造、販售的營運模式下,只要產量增加,碳排就會跟著增加,讓製造業落入要接單拚業績,又要減碳淨零,兩個目標互相衝突的矛盾。
製造業能否發展出低碳的營運模式,從「線性」供應鏈」轉變為「循環型」的供應網絡,是台灣邁向 2050 淨零的關鍵,也牽動未來 30 年台灣產業型態的變化。
循環經濟提供了一套新的經濟運作模式,能推動再生能源的發展,並透過產品設計和商業模式做到以「製造-使用-循環」的方式使用資源,減少原生物料的開採,盡可能留住產品和材料的價值。
資源循環作法不僅能引導企業省下大量能源和資源的使用,減少排放,更在資源循環運用的過程中,有機會發展出新的商機,是邁向淨零的關鍵策略。
以外銷為主的台灣製造業從「原料進口加工」到「生產製造」,再到「市場行銷」,最後到「產品回收再利用」,擁有一個相對完整的產品價值鏈。但每個環節存在著風險,在源頭端,有原物料斷鏈的風險。在製程端,有缺水、缺綠電的風險。而在市場端,台灣製造業的體質,對於市場趨勢的變化不像品牌來得及時,可能會錯失機會。
製造業開始探討如何從「線性」轉變為「循環型」的供應網絡,不僅是為了減碳,也是為了提升台灣製造業的韌性,將風險轉換為機會。
- 「線性」供應鏈(Linear Supply Chain):單一方向的產業運作模式,從材料開採加工(Take)、產品製造販售(Take)到使用後拋棄(Dispose)
- 「循環」供應網絡(Circular Supply Network):以形成一個完整的產品封閉循環來串聯起各環節的廠商,包含產品設計、材料開發、製造、使用一路到處理再生,落實資源循環和零外部成本的目標。
由於全球排放量約一半是來自資源的開採和使用,也就是工業、農業的產品製造加工過程。主要造成高排放的產業如運輸業、營建業、電子業和農食業等都關注到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對減少排放的重要性,以及可提升供應鏈韌性和產業競爭力綜效。
資源循環的減碳策略:從製程擴展到整體價值鏈
要完整評估一家製造廠的溫室氣體排放,需考量價值鏈的每一環節,從上游的材料開採加工、工廠自身運作過程的排放,到下游產品售出後的加工、使用和報廢回收等階段的排放源都需要蒐集和揭露數據。一般製造廠約有 80% 以上的總體排放量是來自上游和下游的價值鏈。
因此,製造業必須要從整體價值鏈檢視排放來源,才能完整鑑別減碳機會。其中,掌握市場端的變化趨勢是重新規劃低碳價值鏈的重要槓桿點。
以汽車產業為例,汽車使用者的需求和習慣都正在改變中,更傾向經濟實惠、舒適便利和環保化、電動化、智慧化的移動解決方案。
汽車業者需要綜合考量使用者的偏好、法規規範和科技發展的趨勢,來設計供應網絡的規劃。製造商如果沒有掌握住市場需求,將錯估情勢,將技術研發和營運重心分配到不對的位置,不僅失去創造價值的機會,甚至面臨被淘汰的危機。
產業重新打造價值鏈,串聯資源的循環
全球無論是國家或產業,目前的減碳策略多偏重在提升能源效率,忽略資源效率的減碳效益。以運輸業為例,即便早已發展電氣化多年,全球來自運輸的排放量並沒有如預期中下降,且電動車的製造反而比燃油車造成更多排放。隨著運輸需求增加,預估到 2030 年汽車數量和碳排放量都將成長 70%,和淨零減碳背道而馳。
世界經濟論壇因此發起「循環汽車倡議」(Circular Car Initiative),以提升價值(value)和效率(efficiency)為核心,用更少能源、資源來為更多人滿足移動的需求。系統性地導入全生命週期管理,以四大轉型路徑來重新打造整個汽車價值鏈-能源脫碳化、材料循環化、延長使用壽命和提高使用率。
「循環汽車」的四大轉型路徑將使汽車業的營運重心從生產和銷售,轉變到發展移動服務。而移動服務模式會帶來頻繁的零組件更換和軟硬體升級,將有更多為使用者提供多元服務的機會;再加上未來人口增加,移動總需求量也將增加。這些趨勢都有助於讓汽車產業能夠以開發服務作為收益來源,根本地取代大量製造、大量販售的線性模式。
台灣製造業合力打造「循環供應網絡」
台灣製造業處在原物料需進口,成本比別人高;同時需面臨品牌的 ESG 要求,承擔減碳責任又要壓低成本的困境。淨零減碳已是大勢所趨,製造業應有破釜沉舟的決心,理解循環經濟不是選項,而是必走的路,及早探索資源循環帶來的新契機。
在全球貿易下,僅靠單一企業、產業、國家難以獨力達成淨零,企業間、國家間必須緊密地合作,互相分享減碳經驗,共同承擔減碳責任,才能化氣候危機為轉機。
循環台灣基金會提出「加速循環合作,共解氣候危機(Circular Collaboration For Climate Crisis, CC4CC)」 倡議。目的是以淨零為⽬標,邀請進口國、出口國;品牌、製造業者等利害關係人共同檢視價值鏈中的減碳機會,共同打造出低碳具韌性的「循環供應網絡」。
製造廠商在企業層次,能先盤查碳排來源,鑑別製程和營運過程中減碳的低垂果實。(參考「雷諾汽車」作法)
在產業層次,投入 15% 的精力和產業價值鏈一起討論如何建構新的「循環供應網絡」,並且開始思考未來 30 年企業在網絡中可以扮演的角色。(參考「循環汽車」的四大轉型路徑)
特別是在產品/服務的
1) 製造階段和資源循環階段:規劃資源在產業系統中循環運用的路徑,逐步減少產品、零組件和原生材料的製造
2) 使用階段:掌握末端消費市場的變化,為使用者提供更能符合其需求的服務或產品,提升產品的使用率,減少全生命週期的排放
政府如何協助製造業打造「循環供應網絡」?
透過政策設計,拉動需求端和供給端往「循環供應網絡」整合
以公共採購創造服務化的市場需求,鼓勵製造業投入低碳營運模式的規劃。同時,重新設計水、能源、回收系統等公共基礎建設,以及運用法規、科技研發等政策工具來支持區域型的「循環供應網絡」建置。
展開 CC4CC 國際對話
台灣作為國際市場和眾多品牌供應鏈的一環,製造部門近一半的排放量來自外銷出口產品的製造,改變需要國際合作。政府可以將目前分別討論經貿和環境的國際會議,整合成以淨零為目標的國際CC4CC對話。透過產品進口國和製造國的討論來促成跨國合作,以提供服務來取代產品買賣,大幅減少製造以降低排放,從零和的雙輸到創新商業模式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