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宅成為居住與移動的新典範

民眾擔憂停車場的不足,讓許多地方政府在興建社宅時常爆發衝突。其實民眾需要的不是車子,而是移動需求能被滿足。政府若能透過社宅串聯更多大眾和共享運具的站點,除了為民眾減輕居住上的負擔外,還能讓社宅和鄰近社區的居民都能以更低開銷、更具彈性的方式來移動。

長期來看,買車代步是否仍是民眾最理想的選擇?其實私有車的使用率偏低,在尖峰通勤之外,汽車平均每天有九十%以上的時間閒置。再考慮到汽車貶值快速,三年後價值可能只剩一半;同時,移動服務的盛行已不容忽視。更令人期待的是,在淨零目標驅使下,大眾與共享運輸更為蓬勃發展。國際能源總署甚至預測,到二○五○年將有七成家庭不再需要購買車輛代步!

圖片來源:Lisanto 李奕良 on Unsplash

為解決城市壅塞,政府應更加重視「以人為本」的永續運輸系統,積極增加大眾和共享運輸的方便性,並透過縮減停車位等政策,有系統地整合城市規畫和交通政策。例如荷蘭為解決車輛過多,從一九九四年開始有計畫的推動共享汽車,在二○二○年已達到七十萬輛共享汽車的目標,成功以共享服務滿足民眾的交通需求。一輛共享汽車約可取代十輛私有車所提供的運輸量。長期下來,能有效減少城市裡的總車輛數,同時對減碳和推動行人安全的「零死亡願景」做出貢獻!

社宅規模達上百戶甚至上千戶,社區機能的規畫應能支持永續運輸系統的推動。例如讓居民在社宅附近或是大眾運輸車站周邊就能滿足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當居民能方便到達超市賣場、育兒中心或是運動場所時,可以減少不必要的交通需求。其次,社宅也能和大眾運輸接軌,或是規畫共享汽機車的站點,讓必須要出門的居民更方便使用。這讓居民不必買車,省下購置和維修的費用,也提升運具的使用率,避免車輛資源的閒置浪費。私有車減少後,空出來的停車空間也可彈性因應社區需求,轉化為更具價值的用途,增加社區的機能性。

社宅是影響台灣居住環境重要的政策,應成為示範場域帶動淨零生活。政府需把握初始的規畫時機,拓展在社宅推動低碳永續生活的可能性,進一步擴大社宅對社會的加值和效益!


作者:黃育徵(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

原文刊載於聯合報 2023/8/24 利用社宅 帶動淨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