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盤點東豐拾穗農場及其周邊產業之剩餘資源,導入加值利用技術,期望成為區域農業剩餘資源處理中心。
東豐拾穗農場擁有堆肥廠、穀物乾燥設備、碾米廠及加工廠,經營有機米、大豆和文旦果樹。每年產生約500噸的剩餘資源,部分回田或作堆肥,並生產1,200噸有機質肥料,供給產銷班班員或對外銷售。
有機大豆格外品轉化蛋雞飼料
生產有機大豆約會產生10-25%不等的三級豆,東豐拾穗農場將有機大豆格外品與有機米下腳料混合,製成蛋雞飼料,並與金花牧場合作測試,提升資源價值。
文旦枝條再利用
每年每公頃文旦園可產生約5.7噸新鮮帶葉枝條,經破碎乾燥後生質量降低至1.9噸,可用於堆肥、生產木醋液,或製成生物炭回歸土壤。
生態園區及魚稻共生
與水保署花蓮分署合作,設置人工濕地及魚稻共生示範區,成功復育菊池氏細鯽,營造水生生態,減少病媒蚊產生。
效益
- 利用在地有機農產剩餘資材製成飼料[1],提高農場收益,降低食物里程及碳足跡。
- 每公頃文旦園每年可產生1.9公噸生質材料。若製成生物炭後25年內可達1.1噸有機碳/公頃的碳滙效益。
[註1] 若以花蓮縣有機大豆面積約380公頃,格外品10%估算,每年可製76噸蛋雞飼料,用於養殖1,900隻有機蛋雞。
本案例內容由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提供
審稿編輯:循環台灣基金會
審稿日期:202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