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官田透過地方、民間的合作,將菱角殼變烏金。
臺南官田生產的菱角佔臺灣市佔率七至八成。菱角經加工處理後,有將近 500 公噸的菱角殼會留在官田。過去農民習慣在田邊直接焚燒菱角殼,但近年來對空氣品質及減碳的提倡,讓當地反思如何以友善環境,永續循環的方式提升這些菱角殼的價值。
菱角殼變烏金
參考稻殼製成生物炭的經驗,官田地方政府與民間組織地方示範工場,並與研究單位開發合適的技術將菱角殼轉化為生物炭,希望以廢棄菱角殼的再利用建立品牌特色。讓原本廢棄在路旁的菱角殼,轉化成具有吸濕、除臭的功效,賦予菱角殼新的生命。
合作社分工體系
官田區建立一套分工體系,讓各社區認股「官田烏金社區合作社」,將回收、乾燥、碳化、包裝分散於不同社區「衛星工廠」負責加工,生產菱殼炭,最後形成地方特色生產事業體。
發掘菱角殼的多元應用價值
透過與復康巴士合作,將菱殼炭製成吸附包用以淨化車上空氣。此外,也輔導農民在官田採菱稻輪作,一期菱角、一期稻作,利用菱殼炭取代傳統石灰淨化菱角田的水質以減少土壤鈣化,接著種植稻米便能提升稻米品質,同時也形成碳匯。
效益
一年約可以處理 1,200 公噸的廢棄菱角殼,產出 36 公噸的菱殼生物炭,相當於減少105.6 公噸的二氧化碳 (CO2) 排放量。
本案例內容由那顆炭國際有限公司( 官田烏金)提供
審稿編輯:循環台灣基金會
審稿日期:202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