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業首創綠能負碳園區

以厭氧共消化(co-digestion)技術將造紙廢水處理後產生的有機污泥,與農業資材、食品加工污泥、下水道生活污泥等結合產生沼氣

造紙業被視為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漿紙污泥及製程廢水,過往主要將其乾燥後送進焚化爐去化,增加許多能源耗用及處理成本,後續開發厭氧消化及沼氣發電系統,大幅降低製程排放水的有機物含量、解決廢棄物去化問題,並減少需要外購電力的成本。

永豐餘綠能團隊以厭氧共消化(co-digestion)技術為出發點,將造紙廢水處理後產生的有機污泥與農業資材、食品加工污泥、下水道生活污泥等結合,透過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機物,達到酸化甲烷化作用。更有助於國內廢棄物資源化開發及去化,永豐餘以厭氧共消化(co-digestion)技術整併開發台灣每年產生超過二千噸的剩餘有機資源, 是目前全台規模最大沼氣綠能發電廠。

循環策略

生產優化:全台唯一串連整併再生能源系統

  • 上游 污泥消化:高濃度廢棄物轉化,納入多層面有機物擴展能量
  • 中游 厭氧沼氣:有機物分解、高純度甲烷、高效能綠電運作躉售
  • 下游 鍋爐混燒:調控燃料混燒配比、統籌生質能發電效益極大化

全利用為達到有效減碳且產物能夠回收再利用的目標,將綠電園區煙道廢氣中的二氧化碳溶於溶劑,再將吸收液導入反應槽中,以萃取出其中的碳元素,生成固化的碳酸金屬化合物再利用,以達到三減效益,減碳排、減廢棄、減耗能。而生之副產物碳酸則可再利用,例如碳酸鈣回收投入紙漿原料,亦可作為污泥吸水劑以及控制性低強度回填材料(CLSM)。

資源化利用漿料污泥做為基質,搭配生活水肥、食品污泥、民生剩食等多種有機污泥做混合處理,以厭氧共消化(co-digestion)技術產生甲烷,並透過獨家技術培養與管理的厭氧菌,使反應時間縮短,去除效率提升達 90% 以上。永豐餘厭氧系統去除每噸 COD(化學需氧量)可產生超過 500m3 的沼氣,甲烷純度更達到 83 %以上。

效益

  • 造紙業首創厭氧共消化系統,年處理污泥 2.6 萬噸,並利用碳捕集技術,年減排碳量達 10.27 萬噸。
  • 整併汽、固、液三相廢棄物成就完善綠色能源供應鏈,沼氣綠能電廠裝置容量達 5.2 MW,年發 4,200 萬度。
  • 利用獨家技術培養與管理的厭氧菌,掌握菌種黃金比例,反應週期只需 18 小時。

本案例內容由永豐餘工業用紙股份有限公司新屋廠提供
審稿編輯:循環台灣基金會
審稿日期:2023年10月
更新日期:202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