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望2022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研究所於11月8日舉辦「眺望2022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邀請國內循環經濟的意見領袖與實務先進,以「淨零永續下的全球價值鏈重組商機」為主題,一同探討台灣產業如何在重重挑戰中開創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和契機。

面對全球因應氣候變遷的轉型趨勢,工研院彭裕民副院長指出,對台灣廠商是痛苦的壓力,但也是機會。工研院產科所蘇孟宗所長呼應到,過去在談循環經濟,多半是以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的角度來談;不過現在必須將循環經濟放在數位轉型、產業生態鏈重組、重振在地經濟、淨零碳排等大趨勢下來討論。

危機也是轉機

從根本面思考,當前諸多環境及社會問題都源自於從工業革命以來「開採-製造-使用-丟棄」的線性經濟模式。

循環台灣基金會黃育徵董事長提醒,台灣企業必須注意未來30年資源稀缺導致價格上漲、越來越多的外部成本都將被內部化、及品牌商在採購時要求供應商做更多ESG (最好價格能更便宜) 等大趨勢。若不改變過往的線性經濟模式,未來的存續條件只會越來越嚴苛。

CC4CC:加速循環合作,共解氣候危機

循環經濟是解決氣候危機的重要解方 (詳情請見 循環經濟是實踐淨零排放的重要解方),因此如何將循環經濟這個「好主意」變成一樁「好生意」,整體檢視落實資源循環的機會,藉由減少能資源耗用來創造減碳效益,將會是現階段台灣企業最需要思考的。

「沒有單一企業、單一產業、單一國家可以獨自達到淨零。」黃董事長認為,全球化之下產品生命週期的不同階段多半在多個國家境內發生,若要解決全球範疇的氣候危機、邁向共同的淨零願景,必須啟動跨國、跨產業的合作;同時也必須串聯供應鏈上下游和使用端,供應商與品牌商一起坐下來討論,如何以淨零排放為目標進行公平地分工。

目光放長,以終為始

「期待我們不只是眺望2022,更要將目光放遠,設想未來20年、30年的情況。」

黃董事長認為,若只看短時間的未來,那麼未來多半只是過去的延伸;唯有將時間軸拉得更長更遠,對未來才有更多想像。

達到2050淨零碳排,不只是供給面科技創新的議題,也是需求面淨零生活的議題。我們必須先設想2050年台灣「行」的模式為何?才能回推需要打造什麼樣的循環供應網絡?對台灣而言,這將會是個讓產業從需求端出發,回推 (Backcasting) 供給端佈局的好機會。

更多詳情,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