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變化快速且劇烈,「新常態」正對經濟、社會、環境產生不同層面的影響。面對這些外部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機會和威脅,企業該怎麼做才能持續為顧客創造價值?
11月份夥伴小聚邀請到台灣方略 (Business Model Inc.) 的創意總監 Diane,與企業夥伴分享如何透過商業模式移轉 (Business Model Shifts)來為顧客創造新的價值。
據 Business Model Shifts 的歸類,商業模式移轉可分為6種:
- 服務移轉(From Products to Services)
- 利害關係人移轉(From Shareholder to Stakeholder)
- 數位移轉(From Physical to Digital)
- 平台移轉(From Pipeline to Platform)
- 指數移轉(From Incremental to Exponential)
- 循環移轉(From Linear to Circular)
本次小聚聚焦在分享「服務移轉」、「平台移轉」、「數位移轉」3種類型的商業模式移轉與淨零排放、循環經濟的關聯性。
服務移轉: 從產品到服務(From Products to Services)
產品服務化能讓企業與顧客建立長期的夥伴關係,專注在顧客的 “Job to be done”,持續提供價值,甚至為顧客創造新價值,轉型服務化的過程企業也可能發現核心顧客將會改變。
案例一:Box vault
Box vault是個人儲藏空間提供商,顧客可以租用一個空間、存放家中暫時用不到的舊物。不久後 Box vault 發現,顧客存放後很少將物品取出,因此 Box vault 便發展出提供顧客思考舊物是否可捐出而非存放的顧問服務。此模式同時也能提升整體資源的使用效率。
案例二:Ninal 眼鏡訂閱制
日本田中眼鏡推出 Ninal 眼鏡訂閱制,為更換眼鏡頻率高的客群 (例如:視力經常變化的學童、或是有常穿搭需求的成人) 提供服務。這樣的模式能為特定客群創造更多價值,同時也能減少良好產品被擱置或拋棄的機會。
平台移轉: 從產線到平台(From Pipeline to Platform)
有別於一般產品買賣的商業模式,平台重點在於促成供需雙方的交易,因此平台方必須專注在如何持續為雙邊使用者提供價值,設計一套精巧的「合作、互動機制」來深化彼此之間的信任關係。另一方面,隨著平台的擴張價值共創的過程便需要更多夥伴的加入,因此平台也需要更多連結機制,以創造生態系。
案例:電電租
循環台灣基金會的企業夥伴之一----電電租,是一家媒合閒置家電出租者與家電需求者的平台,讓「電租公/婆」能出租家電給那些臨時要用、想試用或是想嚐鮮的用戶。這樣的模式能為供需雙方創造更多價值,也能增加產品的使用率、減少天然資源的開採。
數位移轉: 從實體到數位(From Physical to Digital)
數位移轉在許多時候是促成其他商業模式轉型的根基,然而企業若只將實體原封不動搬到數位世界,然後告訴顧客「也可以參考我們的網頁」或是「我們也有App」等,並不算是良好的數位移轉。面對像是數位科技這類新科技,企業應當先評估它對企業的營運有何影響,機會和威脅是什麼?
案例:Netflix
Netflix 在轉型為我們熟知的影音串流服務前,是一家提供顧客租賃DVD寄送到家服務的企業。數位科技讓Netflix可以直接在線上提供服務,同時推薦電影清單給顧客,為顧客創造更多價值。
數位化能在滿足同樣需求的情況下,直接減少資源使用、降低排放。
循環台灣基金會的亞軒則以CD為例,若以數位方式 (例如串流平台) 取代CD出版,每張專輯發行將減少 2.4 公斤的碳排放,若再加上專輯使用後的廢棄物處理,數位化對環境的貢獻將更顯著。
一個好的商業模式,讓企業兼顧「存續」與「永續」
最後 Diane 總結,這些商業模式轉型都不容易,尤其是產品服務化。務實的作法是快速讓初步的產品/服務概念到市場上去測試,確認新商業模式所提供的價值是否可以被買單。基金會的亞軒認為,商業模式移轉的目的是為顧客創造價值,同時兼顧所有利害關係人,也包含自然環境。一個好的商業模式,能讓企業兼顧「存續」與「永續」。
了解更多關於循環夥伴平台:https://circular-taiwan.org/co-part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