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校園:投資下一個世代 ,永遠不會浪費
新世代環境教育發展跨國環境議題線上系列講座
循環台灣基金會受到教育部的邀請,於8月31日舉辦的環境教育講座,向來自全臺各地校長、老師、環教團體及環保團體等分享循環經濟。活動中黃育徵董事長以「循環校園」為主題,分享國際上循環經濟的教育趨勢,以及學校如何思考與實踐循環經濟,獲得許多迴響。
什麼是「循環校園」?
校園可以作為推動循環經濟的中心,帶動周遭的社區轉型,可分為人、資源、社區三個層次。
- 人:讓孩子親身體驗、建立資源循環的概念,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 資源:將校園內的各種資源「循環使用」,使資源利用最大化,減少廢棄物及污染的排放
- 社區:讓學生從校園中習得資源循環利用的方法,將來可以回到家庭、社區中實踐,讓校園本身成為帶動社會轉型的種籽,影響周圍社區的生活、生產與生態。
黃育徵董事長以美國教育家 Dorothy Law Nolte 的一首詩"Children Learn What They Live",展現成長環境對於孩子的重要性,也凸顯出校園不只是傳授知識,更是孩子培養思考能力的場域,在循環校園中成長的孩子,將會更懂得珍惜、尊重人與大自然。
循環經濟的教育趨勢
國際間許多國家,如英國、芬蘭、比利時等,已將循環經濟的概念以桌遊、網頁、素材包等形式整合進入教育中。國內也開始由下而上陸續推動循環經濟的教育,例如上石國小的老師帶領小學生閱讀《循環台灣》,中平國小等13間中小學開始推動廚餘堆肥,也有學生主動加入推動循環經濟的行列,像是高中生循環經濟、清大循環經濟粥等。
校園內的循環經濟實踐
運用循環經濟三大策略,找到校園內實踐循環經濟的機會點。
- 產品服務化:學生需要的是冷氣、冷風還是恆溫空間? 除了冷氣之外,校園內的電燈、電腦,甚至學生的制服,都有採行服務化的潛力。
- 高價值循環:推善規劃校園內使用的每一分能資源,做到零排放、零廢棄,例如廚餘堆肥。
- 系統性合作:與周遭的社區合作,也跟大自然合作,讓學生「向大自然學設計」(仿生學)。
與團隊共同推動生態實驗教育,將生態議題融入行動的虎山實驗小學林勇成校長提到:「師長的影響力很重要,而學習主體是學生,應該引導孩子產生環境行動,教師透過PBL (Project Based Learning) 課程規劃連結SDGs,從食衣住行切入,循環經濟可以與在地結合,跨界合作推動。」
循環校園提案募集中
教育部劉文惠副司長亦表示,教育部非常支持及鼓勵學校主動提出計畫,也希望能與基金會合作,共同促成循環校園。
基金會歡迎有興趣的學校或企業主動與我們聯繫,展現領導力,基金會可以提供所需的協助,與您共創循環校園。
You can lead and we can help!
- 學校
- 加入循環台灣基金會推動平台
- 提出貴校或跨學校的「三年循環校園」合作計畫
- 循環台灣基金會
- 提供「循環校園」所需的「循環知識和元素」,包括國際和國內民間組織的連結
- 舉辦教師循環經濟探索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