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影片由循環台灣基金會和環保署共同製作,並在 COP26 Taiwan Day上首映,用意是向國際社群倡議共同以循環經濟合作來減緩全球氣候危機(Accelerating Circular Collaboration For Climate Crisis,CC4CC)。


影片內容介紹

首先說明邁向淨零,需要大幅轉變生產和消費的模式,從大量開採、排放的線性經濟轉變到以零廢棄、零排放為目標的循環經濟。在全球供應鏈分工下,開採-製造-使用-廢棄處理等各階段的排放大多在不同國家發生。我們生活中所用的許多產品,背後都經歷橫跨數國的複雜供應鏈。這讓任一國家或產業很難靠自己的力量就做到淨零。

為了邁向全球共同的淨零願景,包含供應鏈上下游和使用端的供需端需要串聯起來,以零廢棄、零排放為目標,整體檢視落實資源循環的機會,藉由減少能資源耗用來創造減碳效益。

影片從民生生活五大面向呈現台灣在CC4CC的行動力、技術與研發能量以及社群的向心力。層次從在地化的居住、運輸、農食介紹起;擴大到跨國的CC4CC,涵蓋紡織和電子產業的國際品牌與供應鏈合作。 

結尾由循環台灣基金會黃育徵董事長呼籲在全球供應鏈分工下,製造國家和進口國家必須要展開合作,才能擴大循環經濟的實踐和減碳效益。而台灣身為重要的製造型經濟體及CC4CC框架的提倡者,具優勢能將製造型和消費型經濟體的主要關係人集結在一起,進行廣泛且方向一致的循環合作對話。

台灣CC4CC故事亮點

居住

台糖循環園區以循環建築概念從頭設計起,整合了建築物的分層生命週期概念、建築資訊模型與模組化設計,以增加建材的循環運用。透過業主、建築師、建商還有更多夥伴的通力合作,促成這座循環聚落。

運輸

相較過去購買及擁有運具的作法,人們現在有多種交通運具服務可選擇。其中公共自行車系統讓大眾交通運具的使用更為廣泛。台灣公共自行車網絡的成功立足於耐用設計,以及零組件供應商的高度整合,特別是維修服務確保了運作順利和提高自行車的使用率。

農食

台灣從每年5百萬噸的農業副產物中挖掘高價值再利用的機會。以咖啡渣為例,可做為種菇的替代介質;布料和鞋墊的除臭機能性添加物;以及萃取出的咖啡油可作為洗髮精的原料。

紡織

台灣擅長將寶特瓶和布料轉換成紡織業的再生物料。台灣每年將10萬噸的寶特瓶再製成PET塑料,跟使用原生物料相比,大幅減少能源使用和碳排。使用再生物料的技術不僅讓台灣免去進口大量化石基材料,並提供全球市場超過70%機能性布料。

電子產品

台灣電子供應鏈從使用回收材料到提升製程效率等方面,鼓勵國際品牌實踐循環產品概念。在台灣,半導體公司和供應商合作,讓使用後化學品及水可以純化再用,並讓以模組化設計的機器進入到再製造程序。使用後的電子產品透過具品質保證與可溯源的整新服務,能再被使用。最後,透過電鍍技術能將貴金屬提煉出來作為新產品的原料。


製作團隊

導演: 范樂怡 Laticia Fan

f/Lash Productions

特別感謝

劉維融先生為影像架構提供建議;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Anna Kuo支持居住篇的拍攝。

以及台灣艾司股份有限公司、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百事益國際股份有限公司、遠東新世紀股份有限公司、歐萊德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經濟部工業局、李長榮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米大菇食、FYNE 滿一股份有限公司、亞東綠材股份有限公司、興采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財團法人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優勝奈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微笑單車股份有限公司、林宗翰律師以及志工徐步鯤、齊青、賴彥銘協助本片的拍攝和製作。

打造台灣為淨零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