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黃育徵董事長受邀至「台灣循環經濟大聯盟論壇」,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簡又新大使、工業技術研究院彭裕民副院長、石油化學工業同業公會李啟志委員、台灣資源再生協會張添晉理事長、台灣永續供應協會賴樹鑫理事長等人,在大師講座中分享前瞻思維。
黃育徵董事長以「CC4CC - 跳脫線性的『舒適圈』,循環型的『計分方式』與『治理規則』」 為題,分享面對烏俄戰爭、通貨膨脹、新冠肺炎、氣候危機等外部風險,國家與企業治理應兼顧「短期對策」與「長期轉型」。
過去不會消失!國家與企業理當投入85%資源在短期的「線性對策」;但未來終究會來!更需要以終為始投入15%資源推動長期的「循環轉型」
為什麼聯合國過去30年來,從COP1-26、發布AR1-6,可說是有承諾、有對話、也有研究,但溫室氣體的減量效果成效不彰?黃育徵董事長點出目前減緩氣候危機的對策,存在兩個根本的問題:
一、我們被「利益/利潤私有化、風險/成本公有化的迷思」、「一甲子來的成功與失敗經驗」「追求短期利益、缺乏延續性的政治現實與壓力」所綁架,使我們停滯在「線性的舒適圈內」。
二、雖然COP等國際的「淨零對話」目的是解決氣候危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過去雙邊或多邊的「經貿對話」,目的是促使經濟成長,反而導致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淨零對話」與「經貿對話」如同兩條平行線,沒有交集,甚至互相矛盾。
可以肯定的是,沒有一個國家、產業或企業可以單獨做到淨零!需要我們以 One World, One Team 的精神,從「線性對話」轉變為「循環合作 CC4CC*」共解氣候危機。(*CC4CC: Circular Collaboration for Climate Crisis)
真正的進步與結構性的轉型,不會發生在舒適「圈內」!(線性經濟);只會發生在舒適「圈外」!(循環經濟)
實現淨零排放,須具備的三個思維:
一、決定「對的事」:減排目標和責任!跨國家的CC4CC
重新訂定減排目標和責任,從線性推卸、地域性的製造導向(Production-based)轉為循環合作、跨國界的消費導向(Consumption-based)計算方式,考量一個國家在地產生 + 進口端 - 出口端的排放量,結構性改變「淨零路徑」的願景/目標/策略/行動,如此一來,也能從中找到更多元的淨零解方和槓桿。
二、鼓勵「對的事」:循環會計與治理!跨部會的CC4CC
金融單位在其中扮演制定的重要角色,在會計損益、金融借貸、財稅規劃等方面,建立適合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遊戲規則」與「計分方式」,協助企業反映外部成本、展現企業營運的「真實績效 (True Performance)」,讓循環經濟不但是個「好主意」,也是一門「好生意」
延伸閱讀:金管會高階主管領導策勵營
三、實踐「對的事」:需求與供給並重!跨產業/企業的CC4CC
若將淨零2050比喻成蓋一棟房子,現在建造的策略是一個「跛腳」策略,搖搖欲墜。原因是建造這棟房子的兩大支柱-供應端與需求端,目前偏重供給端的對策,忽略了需求端也有許多槓桿。事實上,淨零對策應該是需求與供給並重,具體做法是推動2R:
- Redefine 重新定義「需求」:重新思考2050的需求,從食衣住行育樂生老病死,思考淨零生活的樣貌,此舉將會帶動產業(生產模式)、就業機會(生計需求)、生態平衡與包容社會(生命價值)
- Redesign 重新設計「循環服務網/供應鏈」:從「高碳排」轉為「零碳排」經濟模式,有賴供給端重新設計,以「循環服務網」逐步取代「線性供應鏈」。打造全球化與區域化並重、兼顧製造與服務的產業模式。
不要「浪費」危機!就從 15% 開始!
最後,黃董事長勉勵與會者,改變其實不難。看看天空的鳥群和大海中的⿂群在轉彎的時候,並非每一隻鳥和每一條魚都同時開始,而是由其中15%的鳥和⿂來帶動。企業也可以從投入15%的資源開始,思考新的商業模式、產品設計,或引進新的同仁,一步步培養屬於自己的循環經濟 DNA,帶領企業突破困境,打造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