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由於國土面積小,天然資源匱乏,過去曾一度被譽為世界回收的天才,隨著全球永續趨勢越來越嚴峻,為了與國際供應鏈對接,企業紛紛不斷的調整商業模式。美國Loyola University Maryland政治系的師生,特地前往臺灣認識我們的實踐的案例與方法,Leafer獲循環台灣基金會的邀請,舉行了一場臺美交流的循環經濟工作坊。

地球議題不分國界

微笑是共通的語言,除此之外,氣候的改變如今也同樣是共通語言。如果我們幫地球做健康檢查,會是怎麼樣的結果呢?Loyola University師生從簡單的議題點,逐步擴張到一個網狀的脈絡,積極的反饋與不斷深入探討議題,是這個共同語言最好的解釋。工作坊透過經濟活動中的資源耗損作為起點、打開對話,從思考生產一隻手機的背後有多少能資源的耗損,到認知每天早晨的那一杯咖啡,背後的代價是一連串的外部成本。

氣候的改變如今已是全球共通語言

循環經濟不只是回收再生

現今循環經濟的議題勢不可擋,有別於ESG,循環經濟著力在經濟與環境的互動關係,再進一步影響到社會與治理的面相。驚呼著「原來生活中的這些服務都是循環經濟!」是參與者最真切的反應,循環經濟是一個整合出來的概念,與我們的日常習習相關,大到國家的公共建設,小到付錢修理拉鍊,可以說是一個進行式的經濟轉型過渡期。然而,與臺灣不同的是,美國擁有大規模的市場與國土面積,同學非常迅捷的便領悟了循環經濟策略中高價值的啟發:「我們可以在使用者這邊重複使用,就不用再送回工廠增加能資源的耗損。」再一次檢視回收再生的低下效率,除了把資源再次收集與再製的人力外,物流系統對於國土面積大的國家更是一個能資源耗損的成本。

「這個概念非常具有啟發性,我認為更多人應該了解它,以便我們可以共同努力實現它。」-大二生
透過在地案例探討不同循環作法的可能性

「以使用服務取代擁有」是不熟悉的優勢

透過更多案例的引導,讓大家認知到更耐久的產品設計以及整體系統的創新,留在使用者端不斷的創造獲益,才是回到根本的解決之道。相較於臺灣青年,美國學生在市場的優勢上,即使選定同一個題目,由於勾勒更明確的使用者輪廓,所產生的結果也大不相同。對於未來的想像中,其中一組的同學鎖定在寵物的貓砂盒的租用,並對於整體寵物經濟有獨特的見解:「如果這些材料可透過相應技術,讓他重複使用並持續租賃的話,將會解決城市貓主人的一大困擾。」而不斷加入自身專業的討論,也讓整個議題更有深度。對於政治系的參與者來說,帶著服務化的議題,重新檢視現行法規,「有沒有什麼法規,可以促進租賃服務呢?」這是整場工作坊後半部一直環繞的議題,而臺灣過去以來推動5+2國政目標、循環採購法,到資金上的支持共享模式,一步一步建立更完善的系統也讓參與者有所啟發。

「我會分享這個概念給同學或朋友。它開啟了經濟發展道路的新視野。」-Dr. Carsten Vala

值得發展的跨國合作

「臺灣是世界的臺灣」這是賴總統在就職演說中不斷強調的一句話,我們有著高端的科技與農業,也在推行循環上不落人後;小巧精緻的我們透過跨國的合作,與世界各國的供應鏈站在一起。再更進一步的思考,以往製造商只能被動的被品牌商要求減碳減少資源,充滿技術能量的我們,有沒有機會提供更專業的知識與材料品牌,轉來化被動為平等合作呢?要達成真正的循環經濟,我們也許可以投資創新研發,更聰明的提升自己,把國土與人力劣勢化為高價值的優勢,期許讓世界各國搶著與我們合作。


轉載原文於 Leafer Circular Design 2024/5/30 與美國Loyola University Maryland政治系打開跨國循環經濟對話